螢火蟲‖新父母晨誦+晨誦啟思045
【新父母晨誦】
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 1 卷,第 111 頁
螢火蟲微語主持:朱永新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教育方向要一致。同樣,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學校和家庭的方向也要一致。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命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離開了父母和家庭的力量,學校教育即使不是寸步難行,也是成效甚微的。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如果沒有教育的共識,效果就要相互抵消。所以,家庭與學校形成合力,相互借力,才能夠為孩子成長創造最佳的環境。家校攜手合作,不是某一方的要求,而是一個孩子得以盡情成長所需要的共育環境。
【我的微語】
親愛的新父母們,早上好啊!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我始終記得那個令人深思的場景:當老師強調獨立完成作業的重要性時,家長卻在深夜的臺燈下替孩子演算數學題。這種教育行為的割裂,恰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警示的"效果相互抵消"的現代注解。教育的真諦,應當是家庭與學校共同譜寫的生命交響,而非各自為政的雜亂音符。
01教育場域的雙向滋養
家庭與學校不是割裂的孤島,而是彼此滋養的教育生態圈。就像熱帶雨林中喬木與藤蔓的共生關系,學校系統化的知識傳授需要家庭情感養分的浸潤,而家庭個性化的教育實踐則需要學校教育理念的引導。在北京某實驗小學的家校共育實踐中,教師定期走進學生家庭觀察生活場景,家長通過"家長課堂"參與課程設計,這種雙向滲透讓教育目標在生活細節中自然生長。
02共識形成的動態平衡
教育共識的建立不是刻板的條款對接,而是動態的價值對話。猶記得女兒初中時,班主任發起的"家庭教育愿景圖"繪制活動。家長與教師圍坐討論,從手機使用規范到挫折教育方式,不同教育觀念的碰撞中逐漸浮現出共識的脈絡。這種協商不是簡單的妥協,而是在教育本質追問中達成的理念共鳴,如同溪流中的鵝卵石,經過時間沖刷最終變得圓潤和諧。
03協同育人的實踐智慧
上海某中學的"教育合伙人"制度提供了生動范本。每個學生都擁有由班主任、學科教師和家長組成的教育小組,定期召開三方會議。當發現學生在物理學習遇到瓶頸時,教師提供專業指導,家長則配合調整家庭學習環境,這種立體化的支持網絡讓教育效果產生幾何級增長。智慧的教育協同,需要超越事務性溝通,構建起目標同向、方法互補的育人共同體。
站在教育改革的時代路口,我們越發清晰地認識到:孩子的成長不是家校力量的簡單疊加,而是教育能量的有機融合。當教師的手與父母的手在教育的琴鍵上和諧起舞,當學校的鐘聲與家庭的私語譜成動人的旋律,教育才能真正成為滋養生命的甘泉。這需要教育者以更開放的胸襟搭建對話平臺,需要家長以更專業的態度參與育人過程,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共鳴的教育場域中,奏響屬于自己的生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