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到了了凡先生尊從母親安排,準備去學醫(yī)養(yǎng)家糊口時,發(fā)生了
慈云寺中緣結(jié)命中貴人
原文: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語余日:“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shù)》正傳,數(shù)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shù),纖悉皆驗。
注釋:邵子,即邵雍,字堯夫,謚號康節(jié),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易學家。
《皇極數(shù)》指的是邵雍著的《皇極經(jīng)世書》收在《四庫全書》中,主要是以八卦之數(shù)推算人的禍福吉兇。
譯文:有一次我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這位老者滿腮長須,身材雄偉,看起來飄飄若仙,我很尊敬的向他行禮。
老人對我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參加考試后就能考中秀才,如今怎么還不去讀書呢?我并把自己不去讀書的緣故告訴他,并且詢問老人的姓氏籍貫和住所,老人說“我姓孔,是云南人,早年有幸得到宋朝邵康節(jié)先生《皇極數(shù)》的真?zhèn)鳎缃癜凑兆⒍ǖ拿鼣?shù),我應(yīng)該把《皇極數(shù)》的精華傳授給你”。我?guī)н@位老人回到家,并將發(fā)生的情形告訴母親,母親說“你要好好招待他”,試探孔先生的數(shù)術(shù),即便是推算很小的事情都很靈驗。
解讀:
了凡遇到的是一位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這樣的相貌也引起了了凡注意。
從了凡先生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和那個老者在當時是不認識的,但老者卻一下子就能看出了了凡沒有準備參加科舉,另外老者居然還說了凡如果參加科舉,第二年就能考中科舉并且官運旺盛。
高人推算皆靈驗
原文
余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孔為余起數(shù),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天赴考,三處名數(shù)皆合。
譯文
我聽了孔先生的話,就動了讀書的念頭,于是和表哥沈稱商量,表哥對我說,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開設(shè)了學館,教授學生功課,我送你去他那那里讀書,非常方便,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為老師。
孔先生為我推算命數(shù),他告訴我,在參加縣考,考取童生時,我會考第14名,參加府考,我會考第71名,參加考取提學的考試中,會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我去應(yīng)考,這三處的成績,果然更孔先生推算的一模一樣。
解讀
當初孔老先生預測,了凡先生參加科舉考試能取得什么樣的名次,但了凡先生也不是全信,他只是把孔老先生的預測,當成一個重新追逐夢想的借口,或者是說說服自己母親,讓自己重新參加科舉考試的理由,在他的心里面肯定還是認為科舉考試究竟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績,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
雖說不全信,但孔先生的預測還是在了凡先生的心里面留下了印象,第二年考試的成績出來之后,了凡先生就驚呆了,為什么?因為了凡先生考試考出來的成績和結(jié)果與孔先生當初的預測是一模一樣的,絲毫不差。
算命從古延續(xù)至今已有好幾千年的歷史,如今依然存在算命這一現(xiàn)象,但人們也在不斷反思,到底該不該相信命運?曾國藩曾說:“信算命,信風水,皆妄念所至。讀書明理人以義命自安,并不信也”。
了凡先生遇到了這種奇事,也讓他對自己產(chǎn)生了懷疑,該不該信命,自己的努力難道真的沒有一點作用嗎?當然,了凡先生的一生都是推翻“天命”的過程,不過這都是后話了。
原文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后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月丑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數(shù)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譯文
孔先生又給我占卜一生的命運和禍福,他推算出了我某年考試的名次,補廩生的年份,成為貢生的年份,成為貢生后,被選為四川一個縣的縣令的年份,以及任職三年后會辭職回鄉(xiāng)的事情,他還推算出我會在53歲那年的8月14日丑時享盡天年壽終,只是我命中沒有兒子,我把這些都記錄了下來,并且銘記在心,從那以后,我所遇到的考試所考出的名字先后順序,都不會超出孔先生預先說算定的名次。
解讀
那么這樣測算完之后的結(jié)果又是什么呢?結(jié)果就是在之后,了凡先生每次做一件什么事情之后,都會把結(jié)果與孔老先生的預測相對比,但是他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事實都與孔老先生所預測的結(jié)果相同,慢慢的,在了凡先生的心里面生出了一種宿命論的思想,這種思想讓了凡陷入了困頓。
什么是宿命論呢?宿命論認為,人間發(fā)生了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無論是生老病死,貧賤富貴,還是天災人禍,一切都有上天預先安排的,普通人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將其改變,既然是這樣的,一個人的努力也沒什么用,了凡先生正是被這樣的思想困擾,真的做什么都沒有意義了嗎?
暗自懷疑命運的安排
原文
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
譯文
孔先生推算我領(lǐng)廩生的俸米,需要領(lǐng)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時候才能出貢,但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時候,屠宗師就己經(jīng)批準我補了貢生。我暗自懷疑孔先生所推算的命數(shù)有些不靈驗了。
解讀
雖然說了凡先生有了一個模糊的宿命論的思想,但他并不能真正的代表了凡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聽天由命”也不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應(yīng)該有的態(tài)度。
了凡先生期待著某一天出一件事情和孔先生所預測的不一樣,能夠讓自己推翻宿命論。
而這次的推算就有點不靈驗了,說明孔老先生的推測不正確,也就間接的證明了,人的命運不是天生就是注定的,這一點才是了凡先生最關(guān)注的。
這個小小的插曲提醒我們,對于別人的評價或推斷,不能盲目的信服,更不能持宿命令。聽天由命,而是要有質(zhì)疑的精神,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
了凡先生這次小小的懷疑,便是他“命由我造”思想的萌芽。
那是不是孔老先生的推測就不準了,而了凡先生真的能如愿以償呢,別高興得太早,事情還得延續(xù)下去,明天接著說。
感謝您的關(guān)注,感謝您的閱讀,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