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了凡四訓》,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給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跡不斷。和老師一起習圣人之學過自在人生,一起正諸先覺考諸古訓,一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但自己過上自在人生也幫助更多的家人自在人生。
繼續解讀《了凡四訓》。
接著上一堂課解讀到的地方,就是袁了凡碰到了孔先生,孔先生就告訴他,他應該讀書,然后他問孔先生是哪里人,孔先生告訴他自己姓孔,來自云南,得到了卲子皇極數正傳,上堂課能跟大家解讀到這個地方。
余引之歸,告母,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
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來看這一段。余引之歸。
袁了凡先生他碰到了孔先生,孔先生只是跟他簡單說了一句話,你應該讀書啊,你呀,命中是有功名的。然后也沒有說別的,只是說自己得到了卲雍的真傳。袁了凡引之歸。
這個話告訴大家是什么?袁了凡是極其尊重孔先生的,也就是講袁了凡惜緣,所以家人們,如果你內心有觸動,請你一定要做,這就叫知行合一。知就是良知的指引,行就是你跟著良知去走。
袁了凡引之歸,他為什么要把孔先生帶回他家?他在慈云寺碰到一個老者,就是孔先生。孔先生說,你應該讀書呀,你有功名。那聽完之后他就可以走了。他可以聽完,說好的,謝謝老先生,那我知道了,我記下了,然后該做什么,就做什么去了。可能就根本沒信孔先生的,或者說信了,也沒有再去進一步的去深究。
那這樣的話,就不會有了凡四訓,不會有孔先生給他算的這個終身休咎,給他補這個終身休咎。就是活到53歲,中秀才,一生無子這些了。
終身休咎是什么?就是一生的吉兇禍福。休咎就是吉兇禍福。終身就是一生的。引之歸,說明袁了凡內心是非常虔誠的,所以惜緣。一旦緣分你碰到之后要珍惜,你不珍惜,這個緣分可能就跟你無關了。
用一個功課來講叫知行合一,這叫知行合一,什么意思呢?如果袁了凡他內在有觸動,這個老先生相貌不俗,說話也說到心坎里了,也覺得應該去讀書,可父母說要學醫。老先生說的可能有道理,要帶回家給媽媽看看,所以他內在有這個觸動,就邀請了。緣分到了,孔先生就跟他回家了。要不然孔先生也不會去的。
其實你可以想象這個場景,有人對你說,小伙 姑娘,你命中有什么有什么,你聽了之后你會干嘛?你會懷疑,你會認為他是江湖術士等等,這就是孔老夫子講的人心不古,什么意思?我們現在人,太多的懷疑,現在人對什么都不相信,懷疑一切,我們現在的這個人心跟古代那種單純是沒法比的。
余引之歸,其實也告訴我們很多信息,袁了凡有這個緣,而且他特別珍惜,還特別虔誠。否則就像剛剛講的,他不會引之歸的。如果緣淺,可能寒暄幾句就過去了,但他沒有,說明緣很深。
他就稟告老母。老母也很好,好好對待 照顧 尊敬孔先生,這是他母親也是知道這樣一個人,我不應該掉以輕心,這樣一個人我應該尊重他,這樣一個人我應該向他求教。
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
這個也很好理解了,那我得試試你準不準,我們現在很多人算命,包括以前我媽媽給我算命都是這樣的,你先算算我過去的事情準不準,你說的準了我才信,你說的不準了,那你肯定是個騙子,或者你肯定學藝不精。你算命不也是嗎?
試其數,纖悉皆驗。你來算算我們家都發生了什么事兒,我們家以前都遭遇了什么事情,發現都說的很準,這個時候就開始信他了,信他什么呢?讀書,明年中秀才。這個時候袁了凡開始信他了。包括他媽媽也信了,要不然不會去學習中秀才的。
余遂起讀書之念。袁了凡有了想進學,讀書求取功名的想法念頭了。他算的那么準,明年我就可以中秀才。
從書中看,袁了凡這個時候還不知道自己的終身休咎。還不知道自己一生的吉兇禍福,不知道自己只能活53歲。還不知道自己命中只能考中秀才,考不中進士。什么時候知道的?他書中會寫。
他就起了讀書的念頭,因為什么呢?就是他碰到孔先生,孔先生說你應該讀書,你明年就能考中秀才,就很簡單的這么一個對袁了凡的命運的預測。
袁了凡把孔先生帶回家,他媽媽試了試孔先生,算的都很準,那就讀書吧。因為老先生說你能考中秀才,是讀書命,不是學醫命。遂起讀書之念。
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和表兄沈稱商量,我應該怎么讀書呢?郁海谷就是一個教書的先生。沈友夫,應該就是當地的一個鄉紳一個紳士。因為古代跟現在不一樣,古代沒有官辦的學校,官辦的學校就是國子監,太學這些東西。
剩下的都是民辦的叫私熟。私塾就是一些有錢人在家里面,他們會請先生開辦私塾,你可以去借讀去讀書,就像魯迅三味書屋就是私塾。
袁了凡拜郁海谷先生為師,郁海谷是個教書先生,現在沈友夫家里開私塾。就是他表兄說我宋汝寄學甚便。
就是我把你送到那去讀書,就這個意思啦,那具體是怎么送,那我們就不知道了。他沒寫,也不重要了。余遂禮郁為師。
古代拜師有拜師禮的,拿著東西,三叩九拜的拜師,然后這個老師才會教。從這段話袁了凡就開始讀書了。看下一段。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
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余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后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于正寑,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這一段開始讀書了,他走出了關鍵的一步,什么?他聽了孔先生的,那這里就有意思的是,孔先生沒有直接把他所有命給他算完。
而是等袁了凡拜師學習后,孔先生才為他算,而且只算明年,沒有算后面的。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這里面我也不知道它包含了什么玄機,但是真的很有意思,因為什么呢?
當他開始禮郁海谷先生為師,上了私塾之后,孔先生為他起算。就是你,縣考童生14名,縣考 府考 提學考。類似于我們說的在縣里參加考試,在市里參加考試,在省里參加考試。
就是縣考府考提學考,統統都是秀才,這三個考試,都是秀才考試。所以說它的功名還是秀才,秀才也分等級。就像我們現在說的中學生,他分初中生和高中生,但初中生和高中生還都是中學生。
就給他算的縣考14名,府考就是市里面的考試71名,提學考第九名就是省里面的考試。
明年復考,三處名數皆合。
明年復考,也就是說孔先生給他算完這個名次后,他第二年就參加考試,發現完全一樣。果然不出孔先生所算的童生14名,府考71名,提學考第九名。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
復為余卜終身休咎。
這個地方就告訴大家一個信息,袁了凡和孔先生在一起呆了至少一年。他引之歸,告母。他母親和他動了讓他上學的這個念頭,他就開始拜師讀書,這是在他15歲的時候。
明年復考,那就是已經讀書一年了。到16歲的時候,他發現他考的確實如孔先生所算14名,71名,第九名,跟孔先生算的一模一樣。這時候16歲。
就是15歲他遇到孔先生,他跟孔先生之間這個緣分,到了16歲他三處名數皆合,他和孔先生還在交往。所以復為卜終身休咎。
16歲三處名數皆合,這個時候孔先生才給他算的一輩子的吉兇禍福。
袁了凡和孔先生是一直保持聯系的,他真的把孔先生也當作老師了,袁了凡也很惜緣。因為之前孔先生算三處名數皆合,后面再給他卜終身休咎,袁了凡就更認真的對待了。
這個時候孔先生在為他算他一輩子的吉兇禍福,袁了凡他肯定就信了,換了你,你也信,肯定得信,太準了。
終身休咎,就是一輩子的吉兇禍福。是什么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
補廩就可以吃公糧了。我們以前講的公費生,就是作為秀才,你作為童生的時候你還沒有公糧,你還沒有拿國家補助。作為廩生,你就可以有公糧。但是廩生的只是自己有公糧,他沒有別的好處了。所以秀才還是窮的。為什么?發的公糧僅夠自己的溫飽。但問題是你上有老母,下有妻兒。一家幾口人,靠自己的口糧是養活不了的,所以秀才還是窮的。
但舉人有什么好處,舉人就是你一個人中了,你全家不用服役,全家免勞役,這不得了的。而且你名下的資產,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是免征稅的,這是古代的一種對舉人的一種待遇吧,所以才會有范進中舉之后,有當地的鄉紳,把自己名下的財產,掛靠在舉人名下。
掛靠在舉人名下就是什么意思呢?不用向國家交那么多錢。就是比如說我給國家交五兩,我給范進交一兩,我省下四兩,范進就富了。所以舉人有這個好處。
那秀才沒有,但秀才可以領公糧,領口糧,就是補廩之后。這就是廩米。
當貢是什么意思?就是古代你考中秀才之后你考舉人,考中舉人之后,你可以考進士,這是一種最正常的求取功名的道路。考上進士,你就算是國家的人啦,類似于公務員。你就可以當官了,就是可以出入朝廷了。
秀才不行,但還有另外一條路。進士沒那么多,可國家需要一些人,做一些比較小類似于雜役之類的官職。就是不是京官,巡撫,知府。
但需要一些不入流的官職,像九品芝麻官之類的,就需要一些這樣的官員,畢竟全國這么大。那怎么辦呢?就從秀才當中選一些比較優秀的,給他們一些公職,給他們一些職務,給他們一個為國效力的機會,這叫出貢。
其實袁了凡考不中進士,他出貢個人的命運還是不錯的。為什么?因為他能出貢。很多秀才連出貢的機會都沒有,根本沒有補廩,出貢的機會。袁了凡命中還有補貢的機會。還可以的,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即使沒考中舉人進士,自己的個人生存問題沒問題解決了。
貢后當選四川一大尹。就是貢后某年,他出貢之后,他最高的官職做到四川的一個知縣。
出貢之后會有很多官職。他30多歲出貢,可能做很多的小官,最后可能最高的這個成就是在四川當一個縣長。
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
當縣長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是什么意思?告老還鄉。不是說袁了凡到退休年齡了,不是說他在任三年半之后,他就53歲了。所以不要以為他當上四川一大尹是50歲當上的,所他53歲去世的,不是的。
他沒有明確的寫,但我估計那個孔先生會明確的告訴袁了凡,書中沒有明確的寫。
就是即宜告歸,就是告老還鄉。就是你在這個位置上,最佳的利益是做三年半,你就要辭職了。
如果是45歲他當上了四川一大尹,如果按正常的想法,他可以干到53歲死,就干八年,對吧。但是孔先生給他算了,就是說那你只能干三年半,按照孔先生的算法是45歲出貢,48.5歲就可以辭職告老還鄉了,還能過幾年到53歲去世。
但書中沒寫,這里面一定有他的吉兇禍福,什么意思呢?你在任三年半,是你的最佳利益。
如果你當多了,本來三年半就該走,結果當了六年八年,你可能會出問題。這個問題沒說,可能就不是你的最佳利益,你人生會出一個你意想不到的意外,可能是這樣的,這個不猜測了。
告歸的意思,不是他壽終正寢或者說退休。而是告老還鄉,就是主動辭職了。主動辭職的年齡沒說。
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于正寑,惜無子。
丑時,夜里1點到3點,半夜。袁了凡在熟睡中就去世了,還是很好的,當終于正寢。正寢就是正在睡覺的時候。他命中正常是這樣
惜無子。可惜命中無子。袁了凡膝下沒有子女,沒有兒子和女兒。就是女兒和兒子都沒有,就沒有后代。
余備錄而謹記之。就是袁了凡很認真的,先生說的一條條都記錄下來就是你說我某年當補廩,某年當出貢,我全把它記錄下來。這說明他已經很信了,很虔誠了。
可以看出,袁了凡這一生平平淡淡,沒有大的錯,也沒有很大的功勞,按照我們現代人的說法就是平凡的一生。
我們很多人的命和袁了凡差不多的。在看后面。簡單跟大家說一下命是什么?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自此以后。就是說自從孔先生給他16歲算完命之后。15歲算他三處考試的那個名次已經算完了,他也驗證了。16歲給他終身休咎。
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只要是關于考試的,孔先生給他都算得很準,就把你的未來已經一眼看透了。
但只有一個例外,讓他也產生了一點懷疑。什么呢?
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
孔先生算他食廩米91石五斗當出貢,算得多準,連你食廩米是多少斗都給你算出來了。這個就好比你在這個職務上做三年就升職。到了那個時間,果然你生職了,是這個意思。很詳細的。但袁了凡說。
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但到了他食米70余石,還差20石米,還沒有到,他就出貢了。和孔先生算的這個出貢的時間不一致。
就是當時管一個省的這個教育長官,突然間要批準袁了凡補貢。就是由廩生變為貢生。不準了,應該還是20石米呢。峰回路轉了
后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就是那個屠宗師,他想批準袁了凡補貢,但被署印楊公所駁,就代理提學,明代的一個官職,也是管教育的,就被他給駁回了。就是說沒成功。
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
丁卯年是什么時候?1567年。直到1567年1袁了凡多大了?34歲。殷秋溟宗師也是管教育的官員。他看到袁了凡以前做的這個文章,就是寫考試的試卷,對策論等等這些,被他發現了。什么呢?
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
古代的考試,分很多的形式。其中一種,策論。什么意思呢?就是問答,策問,就是給你提出問題,讓你回答。
就跟我們現在考試,給你一個命題,然后你來寫篇議論文 說明文 記述文,這叫策論。給你一個主題來寫文章。
五策,就類似于五篇向皇帝寫的奏章。寫的特別有水平。給皇帝寫奏章的都是進士呀,都是做到一定官職的,才有這個資格給皇帝寫奏折的,那他們的水平肯定是很高的。所以說袁了凡的五篇策論水平很高。
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
意思是什么?怎么能使這樣博學,又有深度又有見聞的這個儒生,一輩子做個窮秀才呢?就這個意思啊,就是說不應該讓這些有學問,有能力有見聞的讀書人一輩子做窮秀才。
遂依縣申文準貢。所以縣里補貢的這個叫申請吧,就批準了。
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就是連之前食米計之,連之前他一共吃的廩米計之現在是91石五斗也,到現在一共是91石五斗,正好跟孔先生算的一模一樣。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袁了凡這個時候是完全認命了。 是什么呢?進退有命。什么時候該補貢,這個東西改不了的,以為70石補貢的,結果還是被駁到91石才補貢的。
這意味著什么呢?進退有命。我想提早讓自己補貢,不可能,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所以就淡然無求亦。淡然無求是什么?認命了。他這個淡然無求,可跟我們那個如如不動不一樣,這個時候袁了凡是徹底的宿命論。就是人生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你看這段話,到1567年,袁了凡1533年出生,1567年的34歲,他淡然無求了。
這里面就告訴大家,他懷疑了18年了。他用18年在驗證孔先生的這個終身休咎。
這中間就是說他也是在有點懷疑,這個東西準嗎?這東西他是不是有變數呢?這東西是不是孔先生把我后面說的都分毫不差?把我說的都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性去改變了呢?他也會懷疑。
但到他34歲,他不懷疑了,徹底認命了。他的命被孔先生算的準準的,前面的18年驗證完,沒有一個不準的,那你敢說后面的就不準嗎?后面的一定還很準,那就是說只能活53歲,這個改不了了,命中無子,改不了,只能出貢,最高當一個縣令。不可能考中舉人進士,不能讓自己活過53歲,也不可能有子孫后代。已經認命了,所以淡然無求矣。
這個地方引申一下,命運是什么?什么是命運?袁了凡為什么被算的這么準?如果沒有命能算的這么準嗎?有命運的。命運從哪里來?命運,首先是這樣的。首先你要知道真相,你是那個本體。
這個本體是大海。大海風平浪靜,這是本體,你的一念產生就是波浪,一個波浪兩個波浪,大海就不平靜了。大海就開始有很多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一浪接一浪,都是念引起的,本體是什么?本體是那個如如不動的覺,就像大海里沒有波浪的時候,風平浪靜。
但有了念,就興風作浪。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波浪。念從哪里產生?念從無明產生。無明產生念所以一切的,你的這個地球游戲,或者是各個次元的游戲,都是由無明產生的。那靈性的說法是這樣的,其實還是講無明。
就是本體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它是一切,她本自清凈,他本自具足,他具足一切的智慧,一切的力量,一切的信息。
因為它是一切萬有,意味著他可以體驗他想體驗的一切。本體他要玩一種游戲,這種游戲叫先忘了自己,再找回來自己。因為這種游戲最刺激。
這個念產生于無明。就類似于拿彈弓發射,從充滿陽光的地方,把你發射到漆黑一片的地方。這個漆黑一片的地方,沒有陽光,你根本不知道你是誰,你根本看不清前面的路。
這個時候你要從這個漆黑一片重新走回光明,用的就是一世又一世,一世又一世,這叫覺醒,這叫回家,這叫回歸。用的是這種方式。
你這個念,他可以念念疊加。就像我們在前面打的比喻,這個念它可以是通過不同的疊加變成H2O,或者HO,或者CO,或者CO2,念念疊加形成了不同的物質。
就是佛法里講的叫地水火風,四大合和。一切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合和。那這個產生之后,我們就有了這個有形世界,我們這個游戲規則就全部都有了,就是我們講的五條法則,你給出去什么你就接受到什么。
其中的一條法則,你給出去什么就接收到什么。這條牽涉到業力,牽扯到業力是什么?講空生妙有的時候,講了九層意識,九層意識說的是本體。
本體都會分裂,本體的分裂就是一念開始分裂,一念分裂的會產生天使。他們的振頻很接近的。
一直往下講到靈魂,我們每個人都有靈魂。
靈魂他把自己一分為二。一部分作為真我,一部分作為假我,假我來體驗這個物質世界,就是你這個肉身來體驗這個物質世界。一旦你來了之后就會在身上加注限制分離遺忘。
就會限制你,限制你什么呢?你不可能作為靈魂那樣的為所欲為了。你想去某個地方,你得借助交通工具。你想得到一個東西,得經過一個過程。
但在靈魂那不需要的。他想去哪,瞬間到達。他想得到什么,瞬間得到。真我也是一樣。所以加諸了限制。
分離是什么意思?分離你就會有一種感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狗是狗。花是花,我們不是一個。就加諸了分離。
加諸了遺忘,你忘了你從哪里來。這個時候你小我會認為外面一切都不是我,我身外的一切都很危險,我身外的一切都很恐怖,他就會有恐懼呀,好像很不安全。
這個時候就會產生情緒。產生情緒就會向外釋放情緒。向外釋放情緒他就會接受與這個情緒相應的這個境遇。所以人生,生生世世就開始了。這就是三世因果。
這就是佛講的12圓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
什么意思呢?生死輪回。這個游戲就生生世世無窮盡。所以跳脫六道輪回,或者說從輪回中分斷生死。
你要從這個二元對立的游戲當中脫離出來,必須走出無明。這就是這個游戲,他怎么設計的?你說它有什么意思呢?一切都無意義,但是他就喜歡這么玩。那這個游戲這么來了。那都有了。
那這個劇本是怎么回事?終身休咎。為什么算命能給你算這么準?我們就說你前世今生。說三世通因果。今生怎么過的?是前世的因造的。
所以預知前世因,但看今世果。你這輩子活的狀態,你大概就知道上輩子造了什么業。你大概上輩子是怎么樣活的,就是你在造善因還是惡因。
預知來世果,但看今世因。你想知道你下一輩子活成什么樣嗎?但看你這一輩子在造什么業,就這樣了。
假我來體驗物質世界,體驗會產生情緒。你釋放情緒,你把這個情緒中和掉了嗎?你沒有中和,平衡掉,就意味著這個情緒它如影隨形一直跟著你。為什么?因為它就是你。你沒有辦法逃脫它。
你抗拒的,它始終要回來完整。那他不回來不完整,他就會一直跟著你。就是我們昨天講的那個例子,如果你是個女士,你恨你老公,你上一世一直恨他,到你去世,都沒原諒他。這個恨沒有被平衡,這個恨為什么沒被平衡?因為這個恨他就是你。你抗拒他,就是抗拒你的一部分,就是抗拒本體,抗拒你自己。
這個沒被平衡怎么辦?下輩子繼續平衡。那如果下輩子沒被平衡呢?下下輩子繼續平衡,你總是會把他平衡掉的,不管你經歷多少世。
那這個過程中,如果你遭遇了恐懼,悲傷,各種各樣的情緒,你就會給這輩子選劇本。
選劇本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上輩子是恨,一直恨。這一輩子你要平衡這個恨,你就必須體驗這個恨。
你體驗這個恨,其中一種方式是選一個老公,讓他對你很不好。還有一種方式,讓你身體很不好。還有一種方式讓你情感很不好,財富很不好。或者覺得不公平,人際關系很不好。你就會體驗這個恨。
體驗這個恨,你就會遭遇這個不好的境遇。這個時候就給你一個機會去平衡它,去中和它,去經歷體驗它。
那來之前呢,你會給自己寫一個大概的劇本。就是我上輩子遭遇了很多恨 悲傷 恐懼,我要把他們平衡掉。那這輩子我要用什么方式來遭遇它?
比如,我20歲結婚了,我要找一個讓我很痛苦的老公。這個老公,他要怎么對我,讓我10年都活在這種痛苦當中。
然后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是不是再碰到一個老師讓我來覺醒呢?比如說碰到一個人叫心想生,他講了自在人生。
呀,我一聽,原來是這樣啊,原來我跟他是這么個關系啊,明白了,我要去格物致知讓自己覺醒。你看,你都寫在劇本當中了。
而這個劇本有些人是能看到的。有些人開天眼,算命用周易都能算出來。這劇本就是命。所以命不是不能算。但命可以改。
了凡四訓就是改命。袁了凡現身說法,就是改命。心想身也是現身說法,來跟你說改命。
那我簡單說一下我的命。
我也算命,不是我算的,我從來沒算過命,為什么?不信,小時候我不信算命的。從小接受現代科學教育長大的,我不信這一套,我把它歸于迷信。
但媽媽很信,她就給我算命。我小學的時候,媽媽收入300元,她拿出100元給我算命
只能算一次,還不能什么都問。只能問一個方面。還一天只算十個。為了找他算命,媽媽一大早四五點鐘就騎自行車就出去了。為什么?要排隊。去晚了那就算不上。算了有兩三次。
算命的算的我這輩子我命中無財,但是我也不缺錢。不缺錢的叫細水長流,這個意思是什么?就是我總是有工作的,就是說不會失業,可以每個月掙1萬塊錢,很多人在過的這種日子。
當時算的很準,現在不準,為什么。改命了,就這樣的。
還算我是耍筆桿子的。這個話就是說我是讀書人。這話當時對我家人影響很大的。為什么?因為我家沒有讀書人。爸爸兄弟姐妹七個。
大伯都好幾個兒子,我二伯也好幾個兒子,再加上我,我堂兄弟十幾個。上大學的就我一個。到現在都是。最大的堂兄弟都50多歲了。就是算我是讀書人,上大學實現了。
堂兄弟有的現在還在做建筑工人,就像農民工一樣的在建筑工地上去做,沒有五險一金,一年發兩次工資。當時我知道后,我特別震撼,就發兩次工資,中秋和春節。還得看包工頭他們要賬的情況怎么樣?每年收入三四萬塊錢。
我上了大學,我可以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我算是不錯的了。從命里來看還不錯,但命中無財。算的這兩個很關鍵。第一是讀書人,不是車間工人,爸媽很高興。第二命中無財,但細水長流。爸媽也很高興,沒指望我發財。
但現在不是了,怎么了?改命了。但是還是我說的,第一命中有,第二才改的。如果命中沒有,你改都改不了。
就是如果命中連改命的機會都沒有的話,你改不了的。就是說心想生命中沒有改命的機會,第一不會接觸這個東西,即使人生很困頓,也不會接觸的。第二我一定看不懂。
就說《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心經 》《金剛經》 《傳習錄》,想讀就讀能懂嗎?他不是那回事兒。
為什么后來我讀懂了,命中有啊,命中有就開智慧了,就能讀懂了,所以改命也是命中的一部分。就是說算命可不可以?可以。但你如果全信,就完了。為什么?你就被他給左右了。
所以跟大家說,你不用去算命。有的人很好奇,想知道自己的命運,知道后會給自己加一個信念。如果算你這輩沒錢,他算的很準,你這輩子會被他給限制,所以干脆不知道更好。
如果你說我能聽懂自在人生,我能踐行這個功課,就表示你命中有改命的機會,你不知道你之前的命是什么,反而對你更好。反而你能一心去修,就不會被限制住。
命是有的。命就是你累生累世業力你必須要平衡所產生的一個人生的劇本,一個生命藍圖。你要去做的,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你有改的機會。當然,這改命也是你命中的一部分,也是你覺醒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在改。你說很多人沒覺醒,他也在覺醒,只不過覺醒的程度不一樣,你可能從小乘往大乘一乘法邁進。
他可能才從小乘向小乘邁進。什么意思?他在小乘佛法中進行那個躍升,他還沒有這個機緣,這個業力還沒有讓他能夠走入大乘佛法,或者說去覺醒。
就像現在您做的事情,但是可能他走的時候,比來的時候已經提升一點點了。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這個路是不可逆的,不走回頭路啊,不尋常的。
這就是今天的課程,就是說命是有的,命從哪里來?就是那個終極游戲,游戲人間,原先會講這些課程,現在不講了。其實這就是你游戲的一部分,就是命。
現在你前世今生,三世因果的命,就是你的業力。所以改命就是改業力。通過袁了凡的這些,讓大家知道他的命是這樣,最重要的是他后面是怎么改的?
你不要去問我命中有沒有改命的機會,只問自己能不能聽懂心想生講的。能聽懂就有改命的機會。聽不懂,可能現在沒有,以后就會有。
每日一解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王陽明
今天的每日一解,來自于王陽明的一段話,關于大人和小人。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這段話其實很直白,不用很多的解讀,只是跟大家去清晰一下大人和小人的概念。
不要一說到小人,就聯想到形容猥瑣,道德淪喪,為非作歹不要以為小人是這個樣子的
也不要一說大人,就年紀比較大,道德比較高,地位比較尊貴,不是的。
大人是什么?天地萬物為一體者,視天下猶有一家,中國有一人。什么意思?
天地萬物都是我,大人是天地萬物為一體者,這就是佛菩薩。所以大人就是君子,就是菩薩,就是圣人,就是他是開悟者,能把天地萬物當做一體的,他不是開悟者是什么呢。
天地萬物于一體,就是我是佛,我是狗屎,我是鮮花,我是飛機,我是大炮,我是電視,我是墻壁,我是你,你是我。中國有一人,天地是一家。這就給大人一個很明確的定義了。
那小人呢?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形骸就是你的形體,就是我是人,你是狗,我長個人身,你長個狗身,他是個樹的身體,它是花的身體,
因為這個形骸,因為這個色相而分爾我者。爾就是你,我就是我。
因為這個形色,分區分了你我,因為你是太陽我是月亮,你是星星我是風,你是空氣我是水。因為形色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這句話,就是你有了分別心。就是金剛經里講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著相,即非菩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因為形骸而分你我。
有我相,有了我的身體。有人相,有了你的身體。有眾生相,有了狗牛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每個都有自己的形骸,就有了你我。長這個樣子叫狗,長這個樣子叫人。
這個時候就分爾我,就不是菩薩了。也就是小人是不開悟的人。小人就是凡夫。
大人就是開悟的人,小人就是不開悟的人。
所以大人,君子,菩薩,圣人是一個意思。小人凡夫是一個意思。這個地方在清晰一下這兩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