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結束,時間就這樣又一個七年過去了,2021年的第一個越已經近半,還記得7年前的我,懵懂,意氣風發帶著一顆中醫赤子心,闖入了互聯網。
01初心
若干年前
我只是中醫浩瀚大海之中的一粒小蝦
我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粒塵埃
但因為中醫,我那個在外太空失落千年的靈魂好像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星際軌道。
是中醫收留了我。
在人生受到重大打擊時,我困頓,迷茫、失落、悲傷過,面對社會,面對未來,我失望過
但借助中醫和互聯網,我走出來了。
2013年我搭建了自己的博客網站,養陽醫齋(www.yytcm.com)
當初建立這個網站是想學一點技術知識,全部都是自己自學。從如何注冊域名找服務器,再到網頁代碼簡單編輯修改,配合圖片PS,logo設計等一切都是自己邊學邊弄,我好像就喜歡折騰和專研。當作一門技術來學,邊學邊實踐,哈哈,有點不務正業啊。別人用來休息,拍拖,玩耍打游戲的時間都被我用來折騰這些了。
搭建好網站,邊加強學習中醫,整理心得筆記和分享,然后接下來就是重復和堅持。
七年來,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分享,中間偶有懈怠,但我的生活百分之八十都是跟中醫有關。
七年來,是心走出去的過程,也是找到另外一個自己的過程。
我來自貴州農村,從小自卑、內向,從小特立獨行,不合群。內心完全是封閉的狀態,在面對人生的打擊時候更是墜落到無底深淵,更覺得社會比這深夜的黑還黑,抑郁無望,人生似乎走進了無望的低谷。
通過學中醫和實踐,寫文字,慢慢的封閉的內心打開了,走出來了。
有的人迷茫一輩子,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要做什么,找不到人生的軌道。我自己也是讀了四年的大學,大四的時候才決定這輩子就干中醫這件事了。但在此之前,我還在猶豫在迷茫,要不要改行,要不要學點其它的,因為中醫這條路實在太難。
要知道,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就業是首選考慮因素,尤其像我們這種從農村出來的。一份體面的工作是寒窗苦讀原始動力。那時反對中醫的各種思潮流行,現實中醫各種不受待見,多數學中醫年的學生都動搖過,到底要不要堅持,到底要一條路走到黑嗎?
既然命運這么安排,自己也任了,有時候所謂的命運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個念頭。
02學習和分享
七年,我主要做了幾件事。把自己學過的,手頭上有的中醫資料整理,一個是方便自己學習,一個分享給他人。很多人也因此結識二羊。
中醫四大基礎,四大經典,倪海廈全集等視頻資料,上傳到云盤分享,最后由于分享次數過多,百度云盤限制了我的分享。
現在大家手頭上很多的資料都是二羊整理過的,只不過后來很多人拿到資料后在某寶上販賣,我就慢慢不再分享。
在如今這個社會,中醫資料根本不缺,缺的是學中醫的心,沉下來學進去的那個心。有的人不是在收集資料,就是在購買資料課程的路上,總希望能找到中醫的秘籍。中醫的資料電腦裝不下,課程買了一個有一個,但總還沒開始深入學。
浮光掠影,收集了很多的資料,知道了很知識,但中醫始終沒學進去。
免費的資料唾手可得,但珍惜的人不多。當年還是學生的我,省吃儉用,花費近萬元的費用購買了倪海廈的資料,如獲至寶,當成寶來學習。一遍遍的看視頻做筆記。而如今我順便一鍵分享,這些資料都到了很多人手中,但學進去的有幾人呢?
其實免費的才是最貴的,浪費掉的時間再也換不回來,很多人雄心壯志的想學中醫,混跡三五年還沒學進去,反而多了很多浮躁。
現在我沒有精力分享了,一切隨緣。其實學中醫缺的不是資料,缺的是那個心。
另外這過程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例如有一朋友雄心壯志想健身,覺得他是心血來潮,跟他打賭,如能堅持我給錢給他,他果然堅持不了。
后來自己花錢去健身房沖了卡,這下有動力堅持了,有意思吧。
學中醫也一樣,不花錢,不付出代價的,很多都學不進去也堅持不了。
03看病
中醫始終是一門以臨床實踐為基礎的學問,有一段實踐我決定掌握的知識夠了,就是差實踐。
或者一開始就差在實踐,大家都是以閉門造車的方式開始學中醫的。
看便了各種資料,臨床腦袋還是懵的。游泳是游出來的,中醫更是如此,我甚至覺得中醫的理論不應該是實踐的基礎,相反,實踐才是基礎。應該先有實踐,再來深入學理論。
如同舊社會的中醫學徒一樣,耳濡目染,徒弟先把老師的招式學會,再從獨立的實踐結合理論學習來提高自己的中醫水平。
中醫知識不等于中醫能力。
現在中醫資料多了,閉門造車學中醫的多了,夸夸其談的也多了。
臨床多了之后,有很多經驗可以從患者身上學,從實踐后的反饋中學到新的東西,這些東西會打破既往腦袋里的一些假想或者自我認知定式一些枷鎖。
簡單舉幾個例子:我是脾胃虛寒的體質,我一直以為生地黃很寒,也吐槽一些開了生地的方子,但有一天我自己嘗了生地黃配的一個方子后,大便反而成型了。吃之前我還以為吃了會拉肚子,為啥?意料之外
有的病人怕冷,手腳涼,附子這類大溫的藥吃了手腳不暖,反而,越來越涼。相反,換了一個思路,用了滋陰藥,手腳反而熱起來了。意外嗎?意外。辨證明明就是典型的陽虛,寒者熱之,為何越吃越重?
有的病人舌淡苔白,如果只看舌頭,一看就是虛寒寒濕之象,結果患者告訴我他吃了麥冬百合很舒服,那種煩熱的癥狀消失了。如果從舌頭來判斷,我絕對不會給她用這樣的藥物。
另外,一些舌紅太少,舌頭很干,一看一派陰虛的典型表現,但患者告訴你她怕冷,不能吃生冷的東西。意外嗎?如果但看舌頭這就是典型的陰虛啊,點解啊?臨床就是這樣不按套路來演繹,患者更不按教科書來生病。
剛開始臨床的時候,面對這些意料之外的反饋,我百思不得其解。但后來想明白了,之所以困惑是因為我們的第一判斷標準是基于書上學來的知識,不是來源于實踐。書本說的跟具體操作有差別,不能機械硬套,更不能當成法寶,養成固定思維。
再則,臨床越多,發現人是千變萬化的,一定得“活”,我后來得出一個結論,一個方子好不好,對不對,一定得患者吃了才知道。
因為有時候看上去很對得,用下去不對。有些看上去沒那么對,但用下去卻很好!
舉一個例子,我們學了中醫之后都喜歡對別人的方藥評頭論足。例如一些大方子大家都很鄙視。
我時不時拿一些這樣的方子到密友群里戲弄大家,把這個方子丟到群里,于是大家開始吐槽,怎么用量那么大?怎么用這么多藥,怎么這樣配?很爽吧,是很爽,這樣顯得自己高明。
但我們評判這個方子好壞的標準是什么呢?無非藥物多少、藥量、配伍等等,但這些僅僅是書本上學來的知識。
而現實很殘酷,人家這個方子卻是病人吃了效果很好?怎么解釋?
為何有亂拳打死老師傅?驗方打敗專家教授的例子?原因就再這。
中醫很多的經驗是來源實踐,而我們學中醫,絕大多數都是從理論開始的,你的標準套不住人家的經驗。
中醫我始終覺得是以結果論英雄!好不好,壞不壞,咱們看治療效果。沒有這個效果來驗證,一切的爭論僅僅是爭論,僅僅是理論,僅僅是逞口舌之快。
所以,我現在懶得跟人討論中醫了,沒什么好討論的。除非咱們學的是一家,學的是一本書,來自于一個師傅,要不沒有共識基礎,各說各的,沒啥好討論的。
問題來了,沒有理論能實踐嗎?
可以,有效的中醫實踐經驗,可以復制的,可以容易學來的。
最近我在學車,我并不懂太多汽車知識,尤其是關于汽車如何工作的各種基礎知識,但這不妨礙教練教會我開車。
我僅僅只需要按照教練教的,照著做就可以很快上手,也沒必要太糾結背后的原理是啥,為什么要這樣教,教練怎么教,我就怎么做,然后就可以做到。
但是,對于學中醫的人來說就不一樣了,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從理論開始的。我甚至覺得,這是我們學中醫最困難的關鍵所在,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學好理論后,再從零開始實踐。有兩個困難點,一個是理論如何結合實踐,再則實踐跟理論是是由很大差距的。
那我們學中醫為什么不以實踐開始呢?就如傷寒論那樣。什么癥狀組合用什么方,方證對應就是從實踐操作開始的學中醫的最好模式。一個是好學,一個是張仲景這個中醫教練足夠好,他教這套實踐有效,且被反復驗證有效。
基于這個樣的認識,我重點精力花在實踐上,有病人當然好,沒有對應的病人時候自己可以去試驗,這也是一種實踐。
另外一種實踐就是不典型的病人,要勇于按這套流程去實踐。例如感冒,現代中醫認為是風熱感冒的你怎么用六經辨證。內科雜病的怎么用六經辨證和用傷寒的經方等。
近三年來,我幾乎很少看其他的中醫書了,翻來覆去看回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原文。具體應用中,在原方應用的基礎上根據臨床情況加減應變。
首先是原方為起點,隨證變化,如變化效果不如期望的,又退回原方。如此反復摸索。
幾年下來,對于一些常見病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對于感冒發燒咳嗽這些外感病,典型的三劑以內,不典型爭取五劑拿下。這個可以做到信心滿滿,當然,偶爾也有陰溝里翻船的,這些都值得借鑒。
疑難大病我尚缺乏經驗,這兩年慢慢接了一些腫瘤患者,這個病需要長期斗爭,需要雙方配合。一切都才開始,中醫的功夫需要實踐來磨練,我也不著急,慢慢來。有時候慢下來反而快。
04小結
1、中醫沉下心來,慢下來反而快。
2、中醫資料太多,越貪多越浮躁
3、付出了代價的,才能堅持,免費的反而不珍惜
4、中醫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技藝,只看書不行,有時候看的越多離現實臨床越遠。
5、我以前總想讓大家不要走彎路,其實彎路也是必經之路,孫悟空再厲害,也不能把唐僧飛到西天,前輩走過的彎路大家注定還要重走一邊。
總而言之,距離我設定的臨床沉淀時間遠遠不夠,還是太年輕。中醫功夫需要日常練習,所謂的“習”就是實踐,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臨床看病的一瞬間僅僅是重復練習后的本能反應。
大道理大家都懂,古人反復強調,“熟讀王書和不如臨證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做不了中醫。
實踐其實是培養一種本能,下意識反應,就如同各種體育競技的臨場發揮一樣。絕佳好球不是研究出來的,想出來,大多是下意識的反應,突如其來的靈感。
這過程嘛,我有一種奇怪的體驗,要隨緣,越隨緣效果越好,越努力,越強求,越糾結,反而效果不好。
放空了,反而有意想不到的“靈感”。我甚至覺得這不是自己在看病,讓祖師爺上身的感覺,祖師爺比我厲害,我只不過是一個溝通使者罷了。
看你自己的目標吧,中醫那么大,我僅僅想成為一個會治病,能治病的“中醫大夫”,加油吧,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