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翻帶有農歷的日歷,你還能準確數出這二十四個節氣嗎?
早在上個世紀,前輩們就已經預感到,二十四節氣會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于是在《新華字典》中做了一首二十四節氣速記詩。這首詩我爹倒是背的挺溜的,時常會在季節更替的時候背一背,看看已到哪個節氣。這首詩對于有過農事經歷的人來說更為記憶深刻,因為在沒有發達的農業科技技術之前,用于農事指導的便是這二十四節氣。能夠清楚地記得每個節氣該干什么,便是這一年豐收的保證。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990年代《新華字典》24節氣速記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漢歷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農歷,是自古至今漢族一直沿用的歷法。二十四節氣就是漢歷之外用于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
? 建立依據
由于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所以不一定與全國所有地方的氣候和物候對應的上。
?劃分依據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古代勞動人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在古代,通常將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間的時間段分割為二十四端,每段起始于一個節氣,依次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測算儀器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于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通過“表”在 “圭”上投影的長短來確定節氣。
?節與氣
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也就是每個月之內會有一節一氣。每兩個節氣相距平均約三十天又十分之四,以陰歷計算就是二十九天半。所以大概每隔三十四個月,必會遇到有兩個月只有節而沒有氣和只有其而沒有節。有節沒有氣的月份,就是農歷的閏月;有氣沒有節的月份,就不是閏月了。下次可以在閏月的時候翻翻日歷,看看是不是有節無氣。
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一下每個節氣。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義是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蘇,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到了立春之后,我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農諺會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在古代,立春日有打春牛的習俗。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現在在某些地方還能看到這種習俗表演。
?雨水
雨水就是指降雨開始,這時春風吹遍,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這時人們會說,雨水送肥忙。
南濕北冷兩交鋒,乍暖還寒斗雨風。一夜返青千里麥,萬山潤遍動無聲。
在川西,雨水節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就是撞拜寄。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只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只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走到一起聚聚。
?驚蟄
驚蟄表示立春以后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
在驚蟄這天,古人會祭白虎,以抵擋一年的是非。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春分
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廣東人說:“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四川人說:“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湖北人說:“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湖南人說:“春分種菜,大暑摘瓜。”安徽人說:“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
風雷送暖入中春,桃柳著裝日日新。赤道金陽直射面,白天黑夜兩均分。
春分這一天,民間有戒草防火、鳥嗚入田的習俗。老百姓會把戒火草種到屋上,有一種鳥很象烏鴉,在雄雞啼叫以前,就架架格格地叫起來了,農民聽到這種鳥聲就下田,認為是耕耘的節季到了。
?清明
清明節,氣候開始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芽。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年歡未盡又清明,雨燕聲咽柳失魂。寂靜青山人陡涌,冥錢紙燭祭先陵。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谷雨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諺語云:“谷雨前后,種瓜種豆。”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
雨頻霜斷氣清和,柳綠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種管事諸多。
谷雨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將此日的河水稱為桃花水,以其洗浴,可避兇免禍。洗浴之后,或跳舞,或射獵,或釣魚,盡情歡慶萬物更新。追溯它的起源,主要是因為當時落后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方式,使漁民迷信自然力,他們認為萬物有神靈主管,福禍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而產生了海神(龍王、海神娘娘)的傳說,并由此擴展到打魚用具諸如漁船、網具等,在漁民眼中這些日常生產資料各有神靈,為了祈求這些神靈庇佑他們的海上生涯一帆風順、魚蝦滿倉,遂于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谷雨,向眾神獻祭,進而形成了谷雨節。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開始,自此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至,雷雨增多,是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的節氣。
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時病時蟲人撒藥。忽寒忽熱藥搪人。
立夏有兩大風俗:嘗新和稱人。嘗新即品嘗時鮮,內容很多,這首詩里的麥蠶特指夏收麥穗,因磨黏如蠶,故名麥蠶,據說食用后可防疰夏。金花菜也算時鮮,攙入米粉,叫草頭攤粞,亦是立夏的食品。《清嘉錄》載“立夏日,家設櫻桃、青梅、穗麥,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見三新“,可知堂新是先請神祀祖先享用,而且”新“之品種因各地物產而異。迄今最流行的則有立夏吃蛋、吃螺螄、吃五虎丹(紅棗、黑棗、胡桃、桂圓、荔枝)等。秤人活動主要流行于南方,據說起源于三國時代。或謂蜀漢先主劉備死后,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并拜托其后媽、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匯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或謂魏國司馬昭發兵消滅蜀漢,又恐原屬漢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虜的后主阿斗,封他為安樂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馬昭當著一批跟到洛陽的蜀漢降臣之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以后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沒虧待安樂公,使他年年增加體重。后民間仿效,由此形成風俗。
?小滿
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諺語云:“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
江南沃野過插秧,江北麥麩便灌漿。西子湖邊人好客,茶商后腳款絲商。
在小滿時節,民間流傳下這么一個習俗,那就是祭三車,即水車、油車和絲車。人們的耕種和生活可離不開這三車,所以為祈求風調雨順,日子紅火,人們在小滿這一天就會祭三車。傳說管水車的“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于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
?芒種
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種前后,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霉,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霉雨”。
到了芒種時節,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干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于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艷陽辣辣卸衣裝,梅雨瀟瀟漲柳塘。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
芒種時節送花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祭祀習俗。人們認為,芒種已過,百花開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是日,人們要設案供物,焚香祭祀,來為花神餞行。
春暮夏初,馬上就要熱起來啦~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