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未來的恐懼越甚,就越會去關注教育;而且恐懼越深,關注的教育階段就越會提前。當我們處在恐懼中時,孩子就是成了我們的受害對象——因為他會被我們拿來當“槍”使或當“盾牌”使用。我們用他們來“獲得”我們的安全感。我們是被恐懼“嚇”昏了頭的一群人
父母往往從孩子的順從性,從孩子給父母的快樂感、榮譽感等角度來體驗孩子的反應,而不是從孩子自己感受的角度,或者不是從孩子本身感興趣的角度來體驗孩子的反應。
愛情,是親子關系的延續,甚至還可以說,一切人際交流和對外溝通的模式都是以親子關系為雛形的。父母與孩子應當建立一個平等的親子關系,這也是我們提倡的民主的家庭氛圍,這對孩子將來形成內部評價體系有著很大的好處。這種關系既親密又獨立,它包含最基礎的兩個元素:愛與自由。
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它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只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為、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它。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外部評價體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歡控制他。父母太喜歡使用口頭獎懲、物質獎懲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會孩子自己的動機。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記了自己的原初動機,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評價。
一個人真正痛苦恰恰是因為理性思考的能力太強,所以李子勛認為兒童應該優先培養右腦方面的感性思維,人的生活狀態如何很多時候取決于主觀意識。幸福感自尊心價值認可這些屬于右腦的思維,在兒童時期錯過后將很難發展,因此,讓孩子快樂起來吧,多一些生活的體驗,少一些所謂的智力的開發。
“我的孩子在某個方面不好,需要改進。”這種態度是父母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孩子需要一個明確的信息:他們很好,和別人不同很好,而且是很正常的。
孩子需要知道,他們要比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他們需要知道,他們比我們生活中的任何物質財產都重要。所以,不要為了所謂的重要的事和重要的東西,忽略了給孩子最重要的——愛。
一個人的品行、心理、社會適應問題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會之責。喜歡把愛作為砝碼來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學不會怎么去愛和被愛;不能變換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處,孩子就無法學到怎么與社會相處;以為批評和大棒就能給你的孩子一個好品質,恰恰你給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體都倍受折磨的自悲和自貶。
世上本沒有所謂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分,只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與成人的期待不符,于是就有了壞孩子。沒有壞孩子!只有缺少愛與信任的孩子,他們只是一群缺乏自信的孩子,而這些缺失,恰恰源自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同理,這世上本沒有所謂好學生和差學生,有的只是比較能接受和不能接受學校教學方式的孩子。
孩子的發展是不均衡的,有突出的地方,就有稀松的地方,有發展快的時候,就有發展慢的時候。而家長總習慣一廂情意的認為,孩子的發展是同步的,張三會的李四就一定也要會。于是每個家長都充滿焦急與失落。有時我們缺乏那種虔誠的信仰:孩子是正常的!孩子是好的!孩子是在信任與等待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現在的家長普遍患有一種病:寵愛恐懼癥。稍微多幾次滿足就怕陷入溺愛的泥潭,稍微讓孩子自由點就唯恐孩子無法無天。于是家長們抱緊了又趕緊松開,放手了又急忙看管,搖搖擺擺患得患失;于是孩子們左顧右盼,討好試探,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尋求安全感和權力爭奪中,哪有時間來發展自我,哪來時間專注學習啊
你有情緒是你的問題,你不接受孩子的行為也是你的問題,這種時候,孩子不需要你管教,反而你需要孩子的幫助
當前親子關系最大的障礙就是:要求孩子聽話。家長們往往過早地要求孩子進入到成人的世界、規則中來,卻少有人能低下頭,走進孩子們的世界里去。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為兒童所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活計,讓人感到不自由時,其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就越容易演變成監工。于是乎,學習,被越來越多的孩子所厭惡。
我們傳統的等級體制的組織設計,不能服務于人的更高級需求,如自尊和自我實現。只有當組織機構開始滿足所有員工的這些需求時,管理的動蕩紛擾才有解決的希望。同樣,我們的家庭教養的方式只有日趨民主,親子關系才會更融洽。只是,孩子的這些高級需求更不容易察覺,它們往往被許多不當行為表象所遮蔽。
幾乎所有人都持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觀念,即認為我們是不能實現愿望的”。孩童時代我們就學習什么是我們的限制,不斷有人教導我們說,我們不能擁有某些東西,或不能做某些事,所以,我們可能干脆假設我們就是缺乏實現愿望的能力。因此,少對孩子說些“不能”和“不許”吧,為了孩子保有力量與夢想
當大人用過度控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時,孩子們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終在為孩子的行為負責。“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于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并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