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9朱昊朱昊寫字的地方
一個指導人們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值錢的收費專欄(二)
接上一篇,這一篇主要描述一下這五個星期里都學了哪些概念,以及這些概念是怎樣影響了我的生活和思考。其實在上一篇里面應該寫一句話:“沒錢是一種病,而這種病是能治好的!”。我現在就是在不斷的治病過程中,這篇文章其實是讓大家看看這病是怎么治的。
1.財富自由的概念:指的是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財富自由不是終點,只不過是里程碑。
感悟:其實,人們在理解財富自由的時候往往有個誤區,按照目前的物價水平以及自己未來希望達到的某種生活狀態來計算一個絕對的數值或者區間,在通常情況下這么計算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樣計算就沒有考慮那些意外的情況,比如經濟危機時貨幣加速通貨膨脹,比如資產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等。同時已這種絕對數值來評估自己未來方式并不利于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于指導實踐方面更是沒有太多益處。
而給財富自由以上面的定義,它表明了財富自由并非一個絕對意義上的數值,而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指個人即使不在工作,單單靠他曾經創造出來的某種產品就可以有源源不斷的收入,并且可以長期抵御風險。此外,從定義上看,達到財富自由的狀態其實并不需要很多錢(生活必需的錢財數量因人而異),但收入的性質必須是被動的,也就是說你不需要再主動出賣自己的時間。而被動收入意味著你曾經創造出了一種半衰期很長的作品,能夠持續不斷的為社會創造價值,比如可口可樂的秘方,比如那些永不褪色的文學名著,比如一種交易平臺,等等。
2.你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你自己的注意力。因為注意力是唯一能夠為自己提供產出的資源。
感悟:自從深刻理解了這個概念之后,我發現自己漫無目的瀏覽網頁、朋友圈等其他東西的時間減少了,因為一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的時候,我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我最可寶貴的資源——注意力,正在被自己無意識的浪費掉了。因此,在家的時候,我會更有意識的讓自己花時間多陪陪孩子,多看看書。在工作的時候,盡量專注于工作。
其實很多時候一個概念并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雖然理解了注意力這個概念,但還是有一些時間分給了無聊的事情,但是這個概念就像一粒種子在我的心理生根發芽,不斷擴大它的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花費在無聊事情上的時間變少了,在有意義事情上的時間變多了。
3.從價值的角度講:注意力>時間>金錢。之所以你的時間能賣的出去,就是因為總體上來看花錢買時間更劃算啊!凡是能用錢買來的時間都是便宜的;凡是能用時間換來的注意力持續就是有價值的。
感悟:如果你覺得這個價值的順序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那舉個例子,新一代的年輕人大多數應該都不太喜歡做家務(這只是我的主管感受,并沒有實際數據支撐),因此很多新婚夫婦吵架吵來吵去也就是為了誰洗碗、誰擦地;誰干活多,誰干活少這點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吵架導致的惡劣影響遠遠大于吵架本身,其中最惡劣的就是讓自己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如果可以花點小錢請一個阿姨過來打掃房間或者買一個洗碗機來解決,那么夫妻之間可以吵架的點是不是少了很多呢?當然,如果一個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上,現金流入僅夠解決吃飯穿衣,那他們還是應該先解決這個首要的問題,但是一旦突破了這個貧困線,就應該想方設法的讓自己的時間不要花費在無意義的反復勞作和等待之中,比如家務活那點事。
這樣做了的話,肯定會有一部分時間被節省出來,但如果被節省出來的時間不能用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持續,那其實這個錢花的就沒有多大意義。因此,每當花這樣的錢的時候(特指所有可以使生活更便捷、更節省時間的錢,比如滴滴打車或者助理來也),你都應該想到這被節省出來的時間應該用于能讓自己成長的注意力持續上(比如在專車里看行業相關的文章而不是刷朋友圈),一開始刻意而為,以后習慣成自然,你看,再一次,每一個概念都是有生命的,用的越多,生命力越強。
4.人生最大的枷鎖:安全感。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實是,那些擁有360全視角的昆蟲或者其他低等生物們,貌似這個功能可以幫助他們觀察周圍世界的一切,但是他們的注意力也確實無時無刻不困在這永恒的當下,他們的世界里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
人們對于安全感的追求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明知呆在體系里沒有任何前途,卻依然不肯邁出那一步;比如每天都刷微信刷微博好似害怕漏掉什么重要信息;比如害怕其他人嘲笑而不敢嘗試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其他事情(這幾乎是最要命的);比如害怕居無定所,不惜竭幾代人之力支付房屋的首付款,然后自己不得不背負上百萬的債務;比如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任何新的挑戰(同樣致命),等等。當然也不是鼓吹人們放棄所有的安全感,僅僅是放棄一小部分安全感就足以讓人們在某些方面獲得巨大的進步和不一樣的感受了。
了解安全感這個定義的意義更在于整個現代社會的分工協作其實也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的基礎上的,而信任本身就代表了合作的雙方各自讓渡了一部分自己的安全感給對方,比如乘客乘坐飛機,那乘客讓渡的安全感就是相信航空公司能夠安全飛行,比如人們把錢存在銀行,讓渡的安全感就是相信銀行可以信守承諾,隨時取款;朋友交往之間也需要讓渡彼此的安全感,而且隨著交往的加深,所讓渡安全感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的擴展。因此,沒有安全感的人是不具備做商業伙伴和做朋友資格的,因為這種人不會相信任何人。
掙扎著放棄一部分安全感,不要被困在這永恒的當下吧。在給大家看一個被困在永恒的當下的例子吧,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的《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這本書中談到了一個女服務生,賺著45美元的日薪(看似挺高),卻住在40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里,也就是說,除去住宿的費用,她每天只剩下5美元度日,一個無比拮據的財政局面。當被問及為何不搬到更便宜的普通公寓房里居住時,她的回答令人目瞪口呆,租公寓房通常需要一次性繳納一筆幾百元的押金和租金,而她沒有這筆錢。看到了吧,這就叫被困在永恒的當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不是別的,而是認知上的,因此升級大腦中的概念,到底值不值呢?
5.我們生活的根基——“活在未來”。什么叫活在未來,李笑來給出的簡單公式如下:
1.你對未來有個預測
2.那個預測需要時間才能得到結果
3.你篤信你的預測是正確的
4.于是你提前按照那個預測的結果行動、選擇、思考
5.你終將走到那個結果出現的時刻
6.最終證明你的預測是正確的
7.那么,由于你提前按照未來正確的結果行動、選擇、思考,于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你的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來”的。
把上面的七個步驟抄襲下來,實在是無奈之舉,因為這就是關于活在未來最簡潔有力的描述,一分不可增,一分不可減。每個人都可以按照上面的步驟來回顧一下曾經的自己,是否現在正在發生的或者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是自己有過預測的,并且按照這個未來的方向和結果來踐行的,如果從來沒有,那說明你沒有一丁點活在未來過,如果只是一個模糊的預測和不太確定的指導思想,那也就說明你只不過活在了一個模糊的未來。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思考未來的人,就會被困在永恒的當下,并且常做出類似飲鴆止渴的事情來。當然,這里所說的預測未來,并不是預測哪只股票會翻倍,哪里的地產會增值。而是按照自然的邏輯和事實加以推理,得到一個未來有較大概率會發生的事情。比如前面提到的,人類的認知水平是呈現冪律分布的,也就是說最終能夠突破個體認知極限的人是極少數的,但是這極少數的人就能作出改變世界的事情,也能為自身積累天量的財富,按照這個預測,那么我們是否應該竭盡全力去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呢,即使成為不了極少數的人,那成為top10%也將會有極大的收獲的。比如編程將會和英語一樣成為未來人才進行交流的一種工具,那我們是否無論如何也要掙扎著讓自己掌握這個技能呢?比如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會寫作所帶來的收益將遠遠大于以前的時代,那我們是否無論怎樣也要每天寫點東西發到網上呢,然后靜靜等待這些作品自己生根發芽?
了解這些概念后,你可能會發現曾經的自己是如此的混沌懵懂,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從現在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給自己一個未來。
后面還有很多概念需要升級和打磨,比如資本的概念和遇到貴人的正確方法等等,每一個概念都不是看一遍就能學會的,也不是短時間就能想明白的,知道一個概念和這個概念在自己身上發揮作用,就是沒有那么水到渠成,甚至可能是難以逾越的鴻溝。其實這些概念不升級,也沒什么,不同的個體本來就有權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一輩子也就是那樣存在著,但是一旦有朝一日體會到一個概念在自己身上產生效應之后,就再也不想回到原先那懵懂的狀態了。
恩,就是有些人掙扎著想要活的更明白一些。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