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行之
百度搜索「 范雨素 」三個字,于是就出現了:
恕我愚昧,第一次聽到“魔幻紀實”的說法。魔幻大家都懂,比如《西游記》。紀實大家也都懂,比如朱自清《背影》。但是“魔幻紀實”,真不知道哪里冒出來的。我估計筆者的意思是想說“魔幻現實主義”吧。
看了一下大熱的《我是范雨素》。大多數熱議的話題聚焦在三點。
一、范雨素是“余秀華第二”。
沒覺得,其實找不到什么共同點。可能大家容易把她們共同歸類為「 鄉下婦女竟然寫出這么好的文字的人 」吧。但這么說,余秀華和范雨素其實都不會開心。
如果大衣哥火了,是不是要說“男版余秀華”?
二、范雨素是祖師爺賞飯的。
很多低估了祖師爺賞飯的含金量。文學天賦這種事,可遇不可求。真正被賞飯的,只有極少人。就是那些早就成名的大作家,都沒幾個敢隨便這樣講。大部分人的飯,是靠自己努力掙來的。《我是范雨素》文章開頭: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其實有點寫作基礎的人,都能寫出這樣水平的句子吧。而且原型這好找,就是席慕蓉《青春》里的句子翻版過來的:
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
含著淚,我一讀再讀
稍微有些閱讀經驗的人也知道,說范雨素的寫作是祖師爺賞飯并不準確。
但有人說,范雨素文章寫的好啊,鮮活,輕盈,厚重。這才叫文學。
吹過頭了。就差說《故事會》才叫文學了。
其實大部分人關注的是一種共鳴和感動。打動你了,你就覺得是好東西。這無可厚非,但好東西不代表就一定是好的文學作品。
《我是范雨素》勝在故事飽滿,敘述真誠,一言蔽之,走心。這樣的東西接地氣,沒有花架子,鮮活地展示出生活的煙火氣。同時也充滿著一種能量,而不是怨天尤人。比起很多無病呻吟的花腔,有一種質樸的素養。
但,不代表經得起考究。這是兩碼事。
喜歡,贊美當然可以。這種文章有可取之處,寫作者也有一定的普世價值,能傳開不是壞事。但是,也沒必要硬往文學上拔高。
如果僅僅是因為媒體炒作了幾句,大伙兒就跟發現新大陸一樣,攢著勁夸,就不好玩了。只是現在的水軍帶節奏的能力確實越來越強了。
三、范雨素要火了嗎?
打開網絡,就能看到,凡是提到范雨素的報道,總要在她的名字前加一些前綴,比如“農民工范雨素”,“家政女工范雨素”。也就說,就算是火了,其實是一個標簽化的火,而不是范雨素本身的才華火。
這點,就像之前余秀華的火,都是被貼上了“腦癱詩人”的名號。但實事上,余秀華的詩集賣得很一般。有人或許覺得火了很風光,但其實誰愿意靠“腦癱”去走紅?
范雨素面臨的也是這樣的問題,這點上,她的境況和余秀華倒是有些相似。很多人關注她,是出于事件,對她的生活背景和未來產生好奇,而不是仰慕她的才華。所以可能出現刷屏,但是書出來,很可能賣得一般。
反例,很多人聽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但是卻不知道作者是誰。這種火,是作品蓋過了作者。身為作者,可能更能接受。如果只是事件刷屏,但讀者寥寥,說白了,對于寫作者來說,也不過是一場泡沫的虛華,最后熱點冷卻,一地雞毛而已。
最后,回到《我是范雨素》文章本身,其實本質是加長版的生活隨筆,刨去故事素材,文體上并沒什么可探究的。至于她自己提到的長篇小說,說是以紀實為主,這個不難理解,就是以真實素材進行藝術加工創作。但是標題黨提及的“魔幻”二字,就令人十分費解了,鬧哪般?
私以為,放眼全世界寫字的人,敢挑現實+魔幻這桿大旗的,沒有八斗之才,也就是自娛自樂了。這就像關公的大刀,沒那天生神力,你舞不起來。
但是,范雨素其實沒這么想。熱鬧都是媒體炒起來的。她可能還在家里靜靜地織毛衣,不知道這些人怎么了。
201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