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評價《我是范雨素》 | 讀書記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貓隱讀書記之《該如何評價<我是范雨素>》 來自簡書

在不久前的一次文學講座中,有位聽眾對主講作家提了一個熱點問題,“請問您如何評價《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

相信許多人已經知道,范雨素是一位初中畢業的湖北農民,多年來一直在北京做育兒嫂。她熱愛寫作,也積累了十萬字的手稿,主要寫農村題材的故事,靈感都來源于她的真實生活。2016年,她的文章《農民大哥》發表于微信平臺“正午故事”,據編輯回憶,當時的點擊率大概是5000+,所以他們原本預測,這篇的點擊率也許在1萬左右,因為“人們普遍不喜歡讀農村題材的故事”。

但沒想到,文章發表后不到24小時,閱讀量已突破了10萬+,范雨素也迅速成為網紅。然而奇怪的是,文章才傳播三天便莫名消失了,正午號與許多網站已經刪除了原文和轉載,盡管在網上依然可以搜索得到。

那位講座聽眾的問題,大概也是許多讀者心中的疑惑吧。該如何評價《我是范雨素》呢?這篇文章是否有出色的文學價值?或僅僅觸動了人們關于社會階層差距的焦慮感?

而且,如果按照編輯的經驗,“人們普遍不喜歡讀農村題材的故事”,那這篇講述農村與農民生活的文章,為什么得到了超過10萬+的點擊率呢?

這又引發了另一個疑問,農村題材該怎樣寫,才能成為人們熱愛的文學?故事與文學的差距在哪里?

對于這個問題,主講作家并沒詳細回答,因為他尚未讀過范雨素的作品。但恰巧的是,他推薦了一本拉丁美洲文學的巔峰之作《佩德羅·巴拉莫》,而這本小說寫的也是“農村題材”。

小說作者胡安·魯爾福(Juan Rulfo)同樣出生在農村,那是墨西哥哈利斯科州一個叫薩約拉的地方。魯爾福六歲喪父,沒有受過正式的高等教育,只在工作期間去大學旁聽了一段時間的文學課程,并大量閱讀了國內外的文學名著

《佩德羅·巴拉莫》出版后,在拉丁美洲引起轟動,加西亞·馬爾克斯為這本小說作序,并將他與卡夫卡相提并論,可以說這本書為馬爾克斯的諾貝爾獎作品《百年孤獨》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

貓隱讀書記之《該如何評價<我是范雨素>》 來自簡書

小說主旨在于反映墨西哥農村社會的黑暗面,但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在故事中,主人公返鄉尋找父親,遇見了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物,每個人都與他的母親和父親有關,然而每個人卻都是鬼,到最后,連主人公自己也是鬼。所以,這不是什么真實的經歷,而只是個構思巧妙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雖然卑微,甚至愚昧,卻在獨特的情節交織與發展中,真實地再現了墨西哥農村社會的落后、混亂、殘酷、悲涼與激烈的階層沖突。

這一點和《范雨素》有些不同。《范》文據介紹是真實經歷,因而更類似于紀實文學。她的故事展現的也是農村社會,但更多是通過母親和哥哥等家庭人物的塑造、以及與她的城市經歷之間的對比來展現的,而非通過人物之間情節的交織與互動,因此,人物之間的對話很少,更多是主人公敘述出來的回憶。

在寫作上,《佩德羅·巴拉莫》運用了高超的技巧。魯爾福的這個故事從頭至尾沒有分列任何章節,而是一氣呵成,由一個個經歷片段組成,這些片段像拼圖中的一個個碎片,彼此之間并沒有強烈而明顯的邏輯關系,但若進入了故事環境,在讀者的閱讀與思考中,便很容易拼接出一幅獨特的墨西哥農村社會全景圖。

魯爾福也寫回憶,但他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互動來寫的。首先,他在小說開篇用的是第一人稱。

我來科馬拉是因為有人對我說,我父親住在這兒,他好像名叫佩德羅·巴拉莫。這是家母告訴我的。我向她保證,一旦她仙逝,我立即來看望他。……

讀起來似乎很尋常,卻不乏張力。這句“他好像名叫佩德羅·巴拉莫”給人留下了好奇與疑問。

然而,交代了“我”來到科馬拉并認識了母親生前的好友“地亞達”這段經歷之后,小說立刻筆鋒一轉,回憶起佩德羅·巴拉莫的童年。神奇的是,回憶的人卻并不是開篇的敘述者“我”。

從屋檐滴下的水把庭院里的沙土滴成一個個小孔。水珠滴在順著磚縫彎彎曲曲地往上爬的月桂樹的樹葉上,發生滴滴答答的聲音,響了一陣又一陣。暴雨已經下過,時而拂過一陣微風,吹動了石榴樹枝,從樹枝上滾下一陣密密集集的雨珠。晶瑩的水珠灑在地上,立即失去了光澤。幾只咯咯地叫個不停的母雞仿佛已進入夢鄉,卻又忽然間扇動著雙翅,奔向庭院,急急忙忙地啄食著被雨水從泥土中沖刷出來的蚯蚓。烏云消散后,陽光把石頭照得亮晶晶的,將萬物染成斑斑彩虹;陽光吸干了土地中的水分,又掀起一陣熱風,在陽光照耀下,被風吹得不停地搖曳著的樹葉閃閃發亮。

“你在廁所里待這么長時間,在干什么,孩子?”

“沒有干什么,媽媽。”

“你在里面再待下去,毒蛇就要出來咬你了。”

“你說得對,媽媽。”

“我是在想念你,蘇薩娜,也想念那座座綠色的山嶺。在刮風的季節里,我倆總在一起放風箏。聽到山下的村莊人聲嘈雜,這當兒我們是在山上,在山嶺上。此時風把風箏往前吹,麻繩都快脫手了。‘幫我一下,蘇薩娜。’于是,她那兩只柔軟的手握住了我的雙手。‘把繩子再松一松。’

“風吹得我們哈哈大笑,我們的四只眼睛對視著。這時,麻繩順著大風從我們的手指問不斷地往前延伸,最后,輕輕地喀嚓一聲折斷了,好像是被某只鳥的翅膀碰斷似的。那只紙鳶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即那條麻繩——從空中落下,消失在翠綠的大地上。

“你的嘴唇十分濕潤,好像經過朝露的親吻。

“我已跟你說過,快從廁所里出來,孩子。”

“好的,媽媽,我這就出來。”

“我老是想起你,想起你用那雙海水般藍的眼睛注視著我的情景。”

他抬起頭,看了看站立在門口的媽媽。

“你為什么過了這么長時間才出來,在廁所里干什么?”

“我在想事兒。”

“你不會換個地方想嗎?在廁所里待久了是有害的,孩子。再說,你也得干點兒活嘛,干嗎不跟你奶奶一起剝玉米去?”

“我這就去,媽媽,我馬上去。”

這段回憶寫得非常有技巧。上一個片段中的“我”還是那個來尋找父親的主人公,下一個片段中的“我”,已經變成了童年時期的“佩德羅·巴拉莫”。

而且,文中對話有一種模糊的交錯。“蘇薩娜”是佩德羅·巴拉莫青梅竹馬的戀人,她的出現在前文根本沒有任何伏筆與交代。這種做法突破了傳統小說的寫作套路,是現代小說技巧的特征之一,也即一種很意識流的、有些荒誕的寫法。

那些沒有交代清楚的內容,則成了留白中的疑問,作者并沒有任何解釋的意愿,因而需要讀者自己在后續的閱讀中逐漸破解。這也是現代小說中特別有趣的地方,是其文學意蘊所在。

《我是范雨素》中,也有寫得帶荒誕意味的地方,比如:

女雇主比男雇主小25歲。有時我半夜起來哄小嬰兒,會碰到女雇主畫好了精致的妝容,坐在沙發上等她的老公回來。女雇主的身材比模特曼妙,臉比那個叫范冰冰的影星漂亮。可她仍像宮斗劇里的娘娘一樣,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不要尊嚴,伏地求食。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夠了苦,不作無用的奮斗。

每每這時,我就會恍惚,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還是大清帝國,還是社會主義新中國。可我沒有特異功能,我也沒有穿越過呀!

但整篇還是中規中矩,沒有意識流的寫法。當然,不同國家的文學是沒有可比性的,但通過跨地域作品的比較閱讀,我們也許能對文學多一分深入的了解。

盡管將《范》文與拉美巔峰文學作品并列不是一種很妥當的做法,但拉美巔峰并非中國文學達不到的,比如《佩德羅·巴拉莫》中關于鬼的寫法,其實在唐代薛用弱的一篇志怪小說中就曾有過;《佩》書中將丑陋的農村社會以一種模糊的筆法寫得相當唯美的方式,在老舍的小說《月牙兒》當中也有同樣的運用,但這里就不做詳細介紹了。此文只希望經過簡略的比較,能給開篇的問題提供一個線索吧。無論如何,《范》文以其真實質樸的語言,還是讓人看到了中國文學的希望。


驀然時光 ? 關注人文世界

點擊鏈接,在簡書中閱讀《佩德羅·巴拉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