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同樣的時間收獲更多的知識與經驗?乍一聽,這個問題似乎充滿了浮躁。但實際上,確實有很多靠譜的方法可以實現,而且可以做到收獲得很“實在”。
何伊凡老師在新書《知行力:重新定義成事邏輯》(后簡稱《知行力》)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帶領團隊伙伴們共同提升的經驗方法:
每周五下午兩點,是我們公司內容部門固定的培訓時間。同事們需要提前做如下準備:摘錄一周內讀到的八個金句或者專業知識點,再寫下自己對每一條的解讀,然后與大家分享。例如,關注數字化轉型的<typo id="typo-224" data-origin="同事" ignoretag="true">同事</typo>要在會上向大家講清楚各種云服務的不同;關注金融的同事要講清楚什么是看跌期權和做空。“講清楚”的標準,就是連公司的保潔員都能聽懂。每位同事講完之后,我會對聽眾就其中的知識點進行提問,以檢驗講的是否清楚,聽的是否明白。
《知行力》這本書告訴我們:知和行,就其本意是“合一”的,這種合一并不指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強調二者不可割裂。同時,知和行也會互相促進,最終實現螺旋升級。
我自己的感受是:一方面知行可以互相迭代升級,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做好守拙。比如何老師分享的這個經驗方法,對待知識,做到“人人學習,人人分享,人人互動,人人成長”。這種方法其實并不新鮮,但足夠務實、有效。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過于追求創新,重點是把有效的方法(知)持續地做(行)。
如何能把該做的事持續做呢?其實何老師在書中的信息已經給出了答案:
固定的時間(每周五下午兩點)、固定的成員(內容團隊同事)、固定的事(分享新知)、固定的標準(8個金句或1個專業知識點+大白話講清楚)
將行動培養為習慣可以有效提升持續以恒的概率,同時,靠譜的伙伴也是非常的重要。回到開頭問的問題:“如何用同樣的時間收獲更多的知識與經驗?”簡單說:和靠譜的人一起,共同學習與分享,就能夠更高效地共同進步。
很多時候,積極努力的人都非常關注個人成長,但不得不說,過分依靠“個人”的努力,“成長”的速度不一定會更快。比個人成長更重要的是找到靠譜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