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小妮的《上課記》,內心許多觸動:原來課堂可以如此詩意,記錄可以如此美好。
生于五十年代中期的詩人王小妮,2005年起在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任教,《上課記》里收錄了她2006年至2010年四年間的一些教學隨記。
這些隨記,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度的渲染,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實的再現。但文字卻如一道亮光,力透紙背,直抵內心。
王老師給大一至大四的學生都上過文學課,課堂上的詩意隨處可見:擠在一間小教室里,她給學生讀麥豆的詩;陽光明亮的冬日,她帶學生到草坪上去講故事;她把凡.高的油畫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寫故事;她讓學生在班上像傳遞一只漂流瓶那樣,傳遞《城門開》;她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什么是詩意;她讓學生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夢想;課前她讓學生講新聞,讓他們關注新鮮事實;她讓學生在課堂上用方言講自己的家鄉,啟發他們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她讓學生告訴她那些曾經對自己價值觀有影響的中小學老師;她用問卷調查學生對作弊的看法,也用問卷調查學生對真理的看法……就像崔衛平說的,她在課堂上發現的詩意,比十個春天還要多。
年復一年的教學,日復一日的課堂,曾讓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無數師者眼神疲憊,內心麻木,不要說發現詩意,連不抱怨的平和心境都很難保持。所以,當讀到這本《上課記》,我的內心被深深震動。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像王小妮一樣的老師,懷怉著理想主義,在一個偏僻的海島學校,把春天般的詩意帶進課堂,帶進學生們心中,又用樸素美好的文字把這些課堂記錄下來,點燃無數讀者內心的激情,也讓我頓時有了一種記錄自己課堂的沖動。
為什么王小妮能發現課堂的詩意而我們很多人不能呢?我想原因是她始終不放棄的理想主義,她說:“在今天,一個自認的好人總不能什么也不做,總不能繼續束手待亡。哪怕多數人都在側目觀望,認為我做的這些全無意義,渺小微弱,甚至是飛蛾撲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勞,也要讓這徒勞發生”,所以,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課下,她總是不自覺地關注學生的心靈而不是書本,發現他們身上哪怕是微小的閃光點,她也要記下來。她特別贊賞學生的單純清澈,她說:“發現了再微小的純凈,也一定要說出來,說給他自己和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在今天尤其重要”,她對她的學生付出人和人之間最平常樸素又真誠的情感,她走近他們的心靈,帶他們走進文學大門,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最可貴的是,她把她的課堂記錄下來,就像她讓學生在課堂上談論什么是詩意一樣,記錄本身也是詩意的,記錄讓課堂變得可看可感,記錄讓教育變得美好,記錄讓時光有跡可尋。
回看自己的教育歷程,課堂并不缺少詩意與美好的瞬間,只是疏于記錄,讓許多生動的細節流失在逝去的光陰里。
王小妮說:“每一個做老師的都能寫他的'上課記',自由的書寫本來就沒有界限和門檻。不是我的課講得多好,只是我對一項工作投入了情感和價值觀,這樣做的老師很多,無意中稍加留心就能發現他們,默默地以純粹個人品質和責任對待每一個學生,圣徒般的持守者是有的,只是他們沒有記錄,也沒被別人記錄”。受此啟發,我又打算開始寫我的“上課記”了。
發現課堂的詩意,從記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