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尚且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可見讀書之重要。
讀固然重要,那怎么讀?更是重要,且聽大師說讀書。
一 楊絳先生說《讀書苦樂》,首先,讀書的苦。
要想鉆研學問,當然得下苦功夫。如果讀書不求甚解,那自然沒有什么苦可言。
這里著重講樂
“樂”當然是不為外人道也。讀書好比隱身的串門,平時欽佩的老師或拜見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先打招呼也不怕打擾了主人,堂爾入室。
也可以不辭而別,另找高明。
可以不出家門,而知“過去界,現在界,未來界”。
“鉆入書的世界里,遇到心儀的人,聽到愜意的話,心中懸掛的問題開了竅,樂以忘言”。
二 林語堂《論趣》
論世人對世事萬物動機,無不是“名利色權”,但還有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行為動機,叫做趣”。
巴斯特發明微菌,不見得為名利,攀登者探險南極北極、或登喜馬拉雅山,不是為了慕名,都是源于好奇心所驅,好奇心也就是趣。科學發明,就是靠這個趣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科學家發現聲光化電,都是窮理至盡求知趣使然。
比如讀書,不知趣味,如榆木腦袋,是讀不通的。讀書而論鐘點,真是無可奈何的事。
試想,今日國文好的人,都是于書無所不窺,或違背校規,被中偷看《水滸》《三國》而來的。想學而有成,必廢寢忘食,要廢寢忘食,就單靠這趣字了。
三 梁漱溟《自學與讀書》
“學問必經自己求的來者,方才切實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實,不受用。”
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論述了自學的重要。
而是為了自學,應當就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要在生活中有自覺,單是求知識,就是自學之事。
自學學問:當然包括人生問題,社會問題。
想看什么樣的書,應該選擇跟自己思想相近的書選擇性去看。
“人人都有思想,但有而等于沒有,殆居大多數。”這樣就顯得頭腦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很難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人之所以有學問,就因為善于發現問題。所以咱們平時讀書一定要帶著問題去讀。先有自己的思想而帶著參考別人的意見,從細微不同的意見觀點去觀察。
學問是大樹,問題是根苗,從根本上發展壯大起來,環境見聞(讀書在此內)、生活實踐,則是它的滋養資料。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統理論。
總之,讀書是一輩子的事,為趣而讀,讀書自有苦和樂,讀多了,不為名利,說不定,名利自然而來。
就算沒有名利,也是樂中其中,只為一顆心,愉悅了心情,在書中尋得一二知己,何嘗不是一件美事?
加油吧!愛讀書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