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在伊川縣教研室岳曉紅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來到洛陽市參加了“和美課堂”第十四屆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在短短的兩天時間里,我們聆聽了孫敬彬、華應龍、吳正憲、賁友林、張宏偉、儲冬生七位特級教師帶來的展示課和互動交流。一系列教學活動,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一堂堂生動的示范課讓我領略到了數學深的思想,精彩的預設與生成,適當的點撥與啟發,都讓在場的每一位聽課教師無不稱奇。下面我就談談我的這次學習感受。
? ? ? 七位專家的共同點在于總是在課前每一位教師都與學生輕松的交流,使學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學生自然就以飽滿的熱情及亢奮的斗志投入到了新內容的學習。
? ? ? 寫大名的故事:把你的大名,或把你的名字寫在作業紙的最上面,(大名是什么呢?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寫的很大。)面對和自己第一次上課的孩子,還有什么是能準確喊出孩子們的名字而令孩子們更高興的事情呢!
? ? ? 課堂留空的故事:就像儲老師說的,每次上公開課,我都害怕課堂安靜,害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殊不知過度的活動打斷了孩子們的思考時間,回想每一個大師講課都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每一個孩子思考的時間。
? ? ? 盲人摸象的故事:第一次聽完吳老師的《計算復習課》,看吳老師的板書,我第一反應這和我見過的思維導圖真像。再聽完張老師的《相遇問題》一課,這就像語文的單元導入,我們數學考試前老師們做的復習分類,我們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而他們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我們自己把自己圈在了課本、例題里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建起承重墻,打通隔斷墻,要敢于出界才能發現新的世界!
? ? ? 板書的故事:每一位專家都提到了板書的重要性。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里,我們講課好像越來越離不了課件及各種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運用,而板書卻越來越精簡,數學是思維的碰撞,一節課中,板書地呈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步推進,動態地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效地吸引學生逐步建構自己的認知。板書的連續性,能夠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觀察、思考的時間,更深刻地體會知識的來龍去脈。
? ? ? 專家們對教材的解析,對教學內容把握的精準度讓人嘆服。他們每堂課的內容并不太多,而在精,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精心預設在課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精心搜集一些貼近生活,學生喜聞樂見的事情來設計各種所需的問題。把五彩繽紛的生活巧妙地融入了數學教學中。如華應龍老師的“閱兵中的數學故事”通過提問——回答的方式,時刻激發學生思維的同時,也能發現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程度如何。值得一提的是,教學效果并非一定是當堂的教學就檢驗當堂的效果。如,華老師今天實際研究的問題是“火車過橋問題”、“植樹問題”。而這堂課就需要基于這兩個問題展開深入探究。華老師在課堂提問中,曾經問到“這個問題和書本上的哪個問題類似?”實際上就是對之前學過的“火車過橋問題”“植樹問題”的一個檢驗,檢驗孩子們是否掌握了之前所學的知識。這種對教學效果的檢驗跨度是很大的。但是卻也可以很好的總結出之前所學知識的缺憾。
? ? ? 華老師說:“我們要給學生出錯的機會”。對待學生的錯誤我們不要總認為是自己沒有本事,沒有經驗,其實不是自己的教學不成功,學生出錯是本來的,應該的,而我們教師應怎么把這些錯誤資源用起來正是我們需要做的,也是專業教師應該提高的素養。可怕的不是學生犯錯誤,而是教師錯誤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幫助學生不犯同樣的錯誤是教師的義務。學生發言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學生是從哪個角度來考慮的。聽話聽音,孩子錯的原因是什么,我們要有若干個預想,才能更好的去幫助孩子們改正錯誤。“理想的課堂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啟迪智慧,更要點化生命。”
? ? ? 兩天時間,聽了七位老師的課,真的很累,可是精神上是愉快的,因為我們領略了幾位特級教師的語言魅力。通過這次學習,收獲很大,真希望以后再有這樣的學習機會,大師們的教學思想和對數學的摯愛,對數學的教研精神將激勵我為教育事業發展而更加好好地充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