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后感:
? 經常聽很多人說,我不得不這樣做,按作者的分析,其實就是一個假人,心里想的,嘴里說的,實際做的,三者不一致,大部份人過的是半吊子人生。想到王陽明修心,修的是蒙住良心的塵埃,修得知行合一,修得”我心光明“
? 要改變,關鍵在于轉念:覺知、接受、臣服。不然過的就是半吊子人生。首先是管理好自己的念頭,人一生中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想,起心動念是源頭。
? ? 用心、認真,置心于一處,不忘初心。小逆境改變見識和能力,大逆境能轉化心性。常說不能三心二意,這個三心就是:慚愧心(反求諸己,把自己縮小)、慈悲心、感恩心。修三心,能帶人轉化心性,走出逆境。這三句話用到我們日常就是常說的:對不起、我愛你、謝謝你。
? ? 轉變心念(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改變(思想~語言~行為)習慣~),就能改變性格(修真心-自我療愈)、性格又決定命運
? ? 人生三件事,老天爺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們能改變的是自己的事。在人生的道路上,修歡喜心,快樂這件事可以自己做主。從點滴小事、微習慣,微公益做起。比如剛剛媽媽開熱水器,說熱水前的冷水不要放掉,可以接起來用著它用
二、重點劃線摘抄:
>> 修身修什么?“修個性”而已。修個性,重在修一顆真心;修真心,要先主動覺察,這就是現代人所謂“自我療愈”的精髓。
>> 又半吊子了,又“不得不”了。二話不說,立即轉念。常做“轉念作業”的人,一定能看見:人生真的沒有不得不,只有不接受和不愿意,接受了就不會抱怨,愿意了就不會無奈。“不得不”真的是人想出來的。以后遇見“不得不”,轉念就對了
>> 不得不,就是半吊子人生,意味著對自己的處境既不愿面對、接受,又無法處理、放下,卡在半空中,除了無奈和抱怨,還能做什么呢?
>> 修煉歡喜心很簡單,就是從今以后,不管發生什么事,你都決定自己要快樂,這樣就好了。
>> 在這條道路上,我最大的發現就是快樂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人生成敗順逆,有太多不如意,但快樂這件事,卻是我說了算!
>> 對不起!我愛你!謝謝你
>> 所以做好學生,必須修心。能修出慚愧心或慈悲心,已經可以“心不隨境轉”了;若能再加上感恩心,心能轉境,就離心想事成不遠了。豈不善哉
>> 面對苦,有三種境界:心隨境轉,心不隨境轉,心能轉境
>> 有句俗話說:跌倒了,不要隨便站起來,要先看看地上有什么寶貝,撿起來再起身
>> 緣”來自外,“因”來自內,當人從外界遍尋法理,仍然走不出時,只有這三種心能引領其來到內在“因地”,找到間隙走出來。
>> 能帶我轉化心性、走出逆境的只有三種“心”:慚愧心、慈悲心和感恩心。
>> 通常小小的逆境,突破的是見識和能力;從大逆境突破的則是心性的轉化。因為大逆境千絲萬縷、糾結交纏,講道理、找方法、用資源都過不去,最后只能轉化心性,才過得去。而心性轉化,最是難能可貴,也必將受用無窮。
>> 要找回真心,“置心一處”于初衷,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就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了。
>> 大道至簡,“置心一處”而已。心不用,就不在。置心一處,就能啟用;置于何處,且問初衷。
>> 稻盛和夫說,他一生從未制訂過長期經營計劃,只“充實”地度過今天,就能看見美好的明日,因為“無論是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人更積極地挑戰下一個目標”,他認為這種狀態是“宇宙和人類之間的一項約定”。
>> 人一生做最多次的是什么事?
答案是:想!人一生重復最多次的不是呼吸,而是“念頭”
>> 因為執念是一切“對立相”的源頭。必須有人先放下執念,才可能重建人與人的連接,才有機會一起從地獄中解脫。誰先做?除了自己還有誰?
>> 修行之人講究的“戒”,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亂想,這是一切“戒”的源頭
>> 就是要人時時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慎之戒之
>>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 我才明白自己錯過的不是沒發大愿,而是沒用“愿意”去化自己的“個性”。
>> 發現了一個訣竅:要修煉愿意,為別人容易,為自己難;大家一起容易,自己單獨難。若能有一群人都愿意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那么不難修煉出個“萬事愿意”來。所謂“愿力”,就是這么修煉出來的。
>> 把這些“不愿意”一個個找出來,修煉成“愿意”,實為人生一大樂事。
>> 人用自己一招半式的“獨門絕技”走江湖,闖出名號后,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建自己的城堡,城堡越大、越堅固,就越安全、越舒適,“堡主”因此就不用再改變自己了。不改變,意味著不再成長,離人生花園百花齊放的境界也就越來越遠了。
>> 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愿力的;愿力的修煉,就是從每件小事背后的“不愿意”開始的。通過小事,看見自己的“不愿意”,把這些小小的不愿意修煉成愿意,是愿力修煉的關鍵所在。
>> 原來,自己所謂的“做大事”,不過是自我膨脹的合理化,而且在膨脹自我的過程中利用了別人、貶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