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常常拒絕我們為其想出的完美計劃,因為他們不相信這些計劃會有什么效果。窮人飲食習慣的另一個解釋是,在他們的生活中,還有比食物更重要的東西。
喬治*奧韋爾在其《通向威根碼頭之路》一書中,成功地描述了英國窮人的生活。書中寫道:特別遺憾的一點是,你手里的錢越少,你就越不愿意購買健康食品。一位百萬富翁可能喜歡以橘子汁和薄脆餅干當早餐,但一位失業人員是不會喜歡的……當你陷入失業狀態,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點味道不錯的東西,總會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誘惑著你。
大量記錄顯示,發展中國家的窮人會花很多錢來置辦婚禮、嫁妝、洗禮等,這很可能是怕丟面子的結果。
印度婚禮的花費是眾所周知的,不過也有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場合,如一個家庭被迫舉辦一場奢侈的聚會。在南非,在大量老人及嬰兒出現死亡的時期,人們制定了葬禮應花多少錢的社會規范。根據傳統,人們只需將死去的嬰兒簡單埋葬,但要為死去的老人舉辦隆重的葬禮,葬禮所需費用為死者一生的積蓄。
由于艾滋病毒的泛濫,很多年輕人還沒有來得及為自己積攢葬禮費用,便要撒手人寰了,而他們的家人迫于傳統仍要大操大辦。對于剛剛失去了一個未來勞動力的家庭來說,可能需要為葬禮花費3400蘭特,或者該家庭40%的年收入。在舉行這樣一場葬禮之后,這個家庭顯然沒有多少可用的積蓄了,更多的家庭成員則會抱怨“吃不飽飯”。即使死者生前沒有掙過錢,情況也是一樣的。
這表明,葬禮的花費是導致貧窮的主要原因。葬禮所花的錢越多,人們來年就會變得越沮喪,而他們的孩子就越可能被迫輟學。
還有的就是,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乏味。節日或許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來看待。
在沒有電視機和收音機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窮人要常常進行某種特別的家庭慶祝,比如說一場宗教儀式,或是為女兒辦一場婚禮。在對18個國家調查所得的數據中,窮人在沒有收音機或電視機的情況下,可能在節日上花的錢更多。
在印度的烏代布爾,幾乎每個人家里都沒有電視機,極度貧窮的人將自己14%的預算花在了節日上。相反,在尼加拉瓜,56%的農村家庭有收音機,21%的家庭有電視機。在那里,我們幾乎聽不到有哪個家庭為慶典而花錢。
在奧韋爾的《通向威根碼頭之路》一書中也有所涉及,他描述了窮人是怎樣逃避沮喪的:他們不會遷怒于自己的命運,而是通過降低標準來增強自己的忍耐力。然而,他們卻不一定因此而專注必需品,也不一定會排斥奢侈品。因此,在長達10年的極度沮喪期內,所有廉價奢侈品的消費都是有所提高的。
這些“嗜好”并非那些行為不慎重之人的沖動消費,而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而作的選擇,不管內心的沖動如何驅使他們、外界如何對他們施壓。電視機并不是賒賬買的——他們為此攢了幾個月的錢。母親也是一樣,她們會提前10年或更長的時間,開始攢錢為自己8歲大的女兒準備婚禮,在這里買一件小首飾,在那里買一個小物件。
我們眼中的窮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機遇的土地。我們會好奇,為什么他們不把買那些東西的錢攢下來,將錢投入到真正能使他們過得更好的地方?
然而,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時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他們只關注當前,盡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