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級錄取制的隱憂
? ? ? ? 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相繼過去,成績、等級、志愿填報、錄取學校再一次成為學生和家長們口中熱門的話題。成績一出,幾家歡喜幾家愁,當然除了喜和愁,還有怒和憂。在家長幫論壇里再一次看到每年這個時候總會被提起的話題——錄取制,猶如一個常年流著血的傷疤,每每剛一結痂,就被再次揭起,反復刺激著這個民族教育的隱痛。
? ? ? ? 該帖表示,他從未如此痛恨過等級錄取制。現行的中考錄取制度是按照一定比例將學生各科成績分為A、B、C、D、E五個等級,語文、數學、英語、文綜(政治+歷史)、理綜(物理+化學)、提前科(生物+地理+體育)共六科6個維度,最優等級為6A,其次為5A1B、4A2B、3A3B、2A4B、1A5B……依此類推。中考等級評價與錄取制度的優點在于倡導均衡發展,以求全面優勢,然而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是高考卻是另外一套評價與錄取制度——總分制。總分制強調綜合優勢,可以取長補短。這就存在一個非常現實的矛盾和悖論,中考以等級評價錄取制度為標準的6A生卻不一定是總分制綜合評價下的最優生,以2016年中考分數線舉例:
? ? ? ? 考生一各科成績分別為:語文125A、數學105A、英語114A、文科綜合175A、理科綜合184A。綜合評價:6A(總分703)
? ? ? ? 考生二各科成績分別為:語文122B、數學115A、英語115A、文科綜合175A、理科綜合190A。綜合評價:5A1B(總分717)
? ? ? ? 按照現行等級評價錄取制。考生一6A能上最好的學校,被長郡、雅禮、一中、附中四大名校錄取。而考生二5A1B只能上次一等的學校,如麓山南雅明德,甚至因為B的科目為語文主科,只能上這類學校的平行班,或者再次一等級學校的重點班。如此下來錄取高中的結果差別會相當之大。而若按照總分制來評價和錄取。考生一總分703分,考生二717分。考生二會被最好的學校錄取,而考生一只能上其次的學校。
? ? ? ? ?成績為6A的考生一與成績為5A1B的考生二,在高中接受到文理分科教育和即將到來和施行的3+x模式的高考制度后,5A1B的學生未必不如6A的學生,甚至中考成績為5A1B的學生考取高分的潛力和可能性更大。
? ? ? ? 不同的評價和錄取標準來衡量,結果可能天差地別,而無論是哪一種標準的選取對考生的人生影響都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標準之爭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是公平之爭和人生之爭。而現實的問題是,兩種評價標準都有其優勢和劣勢,而為何到今天,教師或者學校的評價體系能夠復雜到令人咂舌的地步,學生的中高考成績評價體系還是如此單一、非此即彼的粗放做法。
? ? ? ? 從理論上來看,中考等級制存在的問題似乎比總分制更為嚴重。它重點強調各科均衡,忽視單科優勢下的綜合結果(長沙似乎認識到了這一點,于15年開始增加了單科的千分之一的等級提升優勢,但似乎并沒有收到太好的效果)。客觀上講,它對資質平平,成績中上,沒有特別偏科的學生優勢極大。理論上,各科成績都只要保持在人群中前40%水平即可,從而均衡才是王道。而那些各科皆優的全優生,在這種評價下自然不能凸顯出優勢來,因為哪怕六科都是頂尖成績,最后綜合評價也是6A,而此6A與均衡達標的彼6A并沒有什么不同。而那些某個科目稍有偏科而優勢科目十分明顯的考生更討不到什么好處,且相當不利,考生一和考生二的例子就是典型的證明。如若在總分制下,各科皆優的學生會一馬當先,優勢明顯;各科均衡發展的也能取得不錯的綜合成績;某科稍有偏科而優勢科目十分明顯的考生也能通過取長補短取得可觀的綜合成績。
? ? ? ? 從歷史和現狀上來講,中考等級制的評價體系也倍受爭議。諸多城市和地區,在經歷了總分制到等級制評價錄取的選擇之后,出現了諸多效行和反復的現象。廣州在施行了一段時間的等級制后,07年取消了等級制,改為等級加原始分的綜合評價錄取制。更為徹底“背叛”等級制的是湖北省,13年徹底摒棄等級制,全省各地中考全部統一為總分制。
? ? ? ? 從中考和高考評價制度的延續性上講,等級制在其中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脫節”。畢竟,通過中考進入高中的學生是要通過高中的學習來參加高考,進入大學的。而我國現行的高考評價與錄取制仍然是總分制。用等級制來招錄總分上并不絕對占優勢到6A生最終來參加以總分制為評價標準的高考,這是一個相當奇怪和畸形的現象。
? ? ? ? 在時代和社會發展的今天,評價體系在摸索和試行過程中是越來越科學和全面的,單一的片面多評價體系,有其優勢的同時,劣勢也會顯得更加明顯。而人是復雜的動物,任何數字的量化都不能完全客觀公正地來評價人。但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和無限趨近于公平、客觀、科學、全面。綜合等級制和分數制,以及其他數據,或許能探究出一條比單一的等級制和總分制更為科學的道路。
? ? ? ? 我們不要怕麻煩而墮于或懼于改變現行規則,永遠沒有最好的規則,不與時俱進的規則是最壞的規則。而如今看來,長沙中考等級制的評價和錄取體制的改革是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多值評價的曙光
? ? ? ? 中考結束,成績公布,不少學生與家長感慨,甚至懊悔、委屈。平時成績一直非常好,從未出過差錯,卻在中考那一次砸了。有的說是因為情緒緊張;有的是因為興奮過度;有的是因為剛好那一天生病感冒,狀態不佳。而這些“偶然”影響了正常狀態,導致分數“失常”,而這個“失常”的分數卻成為了決定終生的標準。這種現象到底委不委屈,冤不冤枉呢?在“一考定終生”的一次性評價的中高考制度下,誰來為他們的委屈辯白,誰來替他們遭遇申冤呢?還是他們自己活該,必須為這些主觀的或客觀的因素和風險埋單。
? ? ? ?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三種數值:
? ? ? ? 偶然值(偶值):一個學生從發展的角度看,狀態有好有壞,但都是圍繞著基本能力呈現出來的上下動態分布。比如,考生一,語文成績一般在120分上下,連續五次考試的成績分別是124分,119分,127分,120分,118分。那么每次成績都是基本能力的一種偶然體現,與每次考試的時間、地點、心情、身體狀態等密切相關。我們把每一次成績的值稱為偶值。“一考定終生”就是偶值評價。在規定時間,規定不同地點(考場),無論考生心理狀態,也不管考生此時身體狀況,統一考試。理論上,每一個考生的成績都是該考生能力體現的一個偶值。比如兩個能力差不多的學生參加同一次考試,恰巧身心狀態皆好的考生發揮除了良好的狀態,拿到了一個較高的分數(偶值127分),而剛好感冒的學生沒有發揮好,拿到了一個較低的分數(偶值118分)。如果中考正好以此次偶值來評價,發揮良好的考生拿了127分便占了便宜,感冒的學生拿到118分則吃了大虧,然而從多次平均成績上來看他倆的能力其實不分上下。也正因為這種現象的客觀存在,“一考定終生”的考試制度才備受質疑,并在近幾年有所松動和改觀的趨勢,“一考變多考”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可能。多考平攤了一考存在的偶然風險,多次呈現更能趨近于真實常態能力,較之一考更為科學。
? ? ? ? 平均值(均值):在一個考生的多次成績中或者多科成績中,平均分數的計量方法,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了。比如考生一連續五次考試的成績分別是124分,119分,127分,120分,118分,那么他的語文五次平均分為121.6分。我們可以初步判斷該考生的語文成績在均值121.6分左右。均值產生在多次偶值的基礎之上,理論上講偶值越多,均值就越趨于穩定和精準。均值對評價一個考生的平均水平和常態能力有極大的優勢。雖然考試評價與錄取制度還未采用均值的計量方法,但是均值在教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領域以及試卷分析領域已經廣泛的運用。
? ? ? ? 極限值(極值):每一個考生的多次成績,最高分與最低分都會形成一個閾限。如考生連續五次考試成績分別是124分,119分,127分,120分,118分,其中最高分為127分,最低分為118分,118分至127分即是該考生的五次語文成績閾限,說明該考生的成績是在118至127這9分之間波動的。我們可以根據這個閾限去推斷該考生下一次考試成績大概會出現在這個區間。至于極值則存在兩個,一個極小值118,一個極大值127。極小值體現該生能力底線,即最差狀態下的能力;極大值則體現該生能力潛力值,展現他可以達到的高度,即最好狀態下的能力。當然,并不是幾次偶值中就必然會出現極大值和極小值的,只是有限次數的偶值中相對的。現今教育評價體系中,尤其重視對學生潛力的認同和挖掘,往往會用極值來評價學生的能力值,來認同和贊賞他的潛力即是能力。2018年即將施行的英語一考變多考,且取最優值計入總分的方式即是采取的極值評價。這相比偶值評價和均值評價更進了一步,它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潛力,并且承認潛力即是能力的體現,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潛力的發掘。
? ? ? ? 將來的中高考評價體系要逐漸地采用這三種數值的綜合分析與評價,引入多元的數值維度,更加科學、全面的評價學生。最直接的,我們的教育考試評價體系要逐漸“變一考為多考”,“變單值評價為多值評價”。2018年即將施行的高考制度讓我們看到了一絲曙光。英語變一考為多考,取最高分計入總成績,變偶值評價為極值評價。3+x(任選兩門優勢科目),即是綜合了偶值評價與優勢科目的極值評價。這些變動都更為科學,更加振奮人心,當然在科學和全面這條道路上目前我們所邁出的步子還遠遠不夠。我也相信不久的將來均值評價也會逐漸進入中高考評價系統。只要評價系統越來越科學、公平、全面,相信學生和家長的委屈、埋怨、懊悔也會越來越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