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時就聽說過這本書了,但一直沒機會看,直到最近,又一次聽牛人推薦它,于是買來看。花了兩周的地鐵時間和午休時間,終于看完了。看得很慢,因為書里密密麻麻的都是觀點,而且大部分還是我沒聽說過的內容,導致消化得很慢。看的時候思維受到了很多新觀點的沖擊,感覺淋漓盡致, 相見恨晚;但看完后感覺大腦融成了漿糊,所有觀點都雜合在一起,反而想不起書的重點是什么。最終還是通過書寫筆記理清了書的框架和觀點。在這里給大家一個小建議:如果你看完一本書后不知所云,不知道如何寫讀書筆記,不如再次翻開書,看看書的主要框架和觀點,以及佐證觀點的內容。寫讀書筆記時,沒有必要羅列出作者所有的觀點,你只需要寫下給你啟發最大或者有共鳴的內容,畢竟,只有這部分內容對你才是有用的。另外,看書時,可以劃出這部分內容,方便后面翻看做讀書筆記。
好了,開始讀書筆記:
一、黑天鵝決定成敗
2001年9月4日,塔勒布的新書《黑天鵝的世界》出版。他在書中提到一架飛機撞進他所在的辦公樓的可能性。所有讀者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一周后,2001年9月11日,“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兩架飛機真的撞進了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辦公樓。美國國防部布置了嚴密的防衛系統,卻怎么也沒有想到,恐怖分子會挾持飛機來撞擊摩天大樓。幾乎人人都覺得不可能的事件發生了。
塔勒布稱這種事件為黑天鵝事件。這來自一個典故:歐洲人幾千年來見到的天鵝全是白天鵝的,因此所有人都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后來歐洲人竟在澳洲發現了黑天鵝。一只黑天鵝就足以推翻上千年來的結論。
塔勒布用黑天鵝事件特指極其罕見,但一旦發生影響極其巨大、完全顛覆長期歷史經驗而事前卻根本無法預測的重大事件。塔勒布如此概括黑天鵝事件的重要性:“幾乎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極少發生但是影響重大的劇變和飛躍產生的。”“生活正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累積結果。”“歷史不會爬行,只會跳躍。”一句話,黑天鵝事件決定最終成敗。
二、應對黑天鵝事件的5個基本原則:
1、不要預測。黑天鵝何時發生根本無法預測,能夠預測出來的意外就不是意外。對于不可預測的事情作出錯誤的預測而采取錯誤的行動,只會犯下更大的錯誤。
2、謹慎預防。我們不能預測災難,卻可以預防災難。必須最謹慎地分析最極端黑天鵝事件發生的破壞性,并做最充分的預防,這是決定生死成敗的大事。
3、危中取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倚。黑天鵝事件是危機,但危中有機,危后出機。最大的危機會會出現最大的暴跌,也就會形成最好的投資良機。
4、保持充足冗余。凡事留有非常充分的余地,目的只有一個,以防萬一。
5、取消投機性的債務。巴菲特極度厭惡風險,負債率很低,他認為任何一系列有利的數據,不管這些數據多么令人心動,只要乘以零,都會灰飛煙滅。
三、你所不知道的事
不管你知道什么,如果你的敵人知道你知道,那你知道的就沒有意義了。黑天鵝的邏輯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價值,因為許多黑天鵝事件正是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發生和加劇的。
想一想“9.11”事件,如果它可以在9月10日被合理預料到,它就不會發生。如果這種可能性被認為是值得注意的,戰斗機就會盤旋在雙子塔的上空,飛機就會鎖上防彈門,襲擊就不會發生,就這么簡單。
想一想2004年南太平洋發生的海嘯。假如事先被預見,它就不會造成那么大的損失,居民會被疏散,預警系統會起作用,你所知道的災難就不會真正傷害到你。
四、學會學習
除了過度專注于已知知識以外,人性還有另一個弱點:習慣于學習精確的東西,而不是從總體上把握。
馬其諾防線的故事顯示出我們是多么習慣于具體的東西。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為了避免德國人再次入侵,法國人沿德國人曾經入侵的路線修建了一條防御工事,而希特勒幾乎毫不費力地繞過了它。法國人是歷史的好學生,只是他們學得太精確了。
我們從重復中學習,但忽略了從未發生過的事件。不可重復的事件在發生之前是被忽視的,在發生之后則被過度估計。某個黑天鵝事件(比如“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人們會預期它將會再發生,而實際上再發生的概率已經降低了。我們喜歡考慮具體和已知的黑天鵝現象,但實際上隨機性的本質在于其抽象性。
我們不會自然而然地認識到自己不會學習。這個問題產生于我們的思維結構:我們不學習規律,而是學習事實,而且只學習事實。我們似乎不太善于認識到我們的超規律,即我們傾向于不學習規律的規律。我們很少意識到我們的思考如此少。
五、一種新的忘恩
假設一名富有勇氣、影響力、智慧和遠見的立法者在“9.11”之前就強制要求每一個飛行員駕駛艙必須安裝防彈門并上鎖,以防恐怖份子劫機撞擊世貿中心,“9.11”事件因此沒有發生。但人們并不會感念這個人,由于認為他的法律既多余又浪費資源,公眾在航空公司飛行員的幫助下,很可能把他轟出辦公室。他會在巨大的失敗感中抑郁地退休,在一事無成的沮喪中死去。
現在再想一下“9.11”恐怖襲擊事件,事后,誰獲得承認?是那些你在媒體中看到的扮演英雄角色的人,以及那些努力給你留下扮演英雄角色印象的人。
所有人都知道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但預防只得到很少的獎賞。
六、出版業中的黑天鵝
5年前,葉夫根尼婭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沒有發表過作品的小說家,她寫了一本書寄給了出版商,但出版商對她的手稿感到很困惑。她無法回答他們“這是小說類還是非小說類”,“這本書的受眾是誰”之類的問題。他們告訴她,“你必須知道你的讀者是誰”,“業余作家為自己寫作,專業作家為他人寫作”。他們還要求她將自己納入某一流派,因為“書店不希望感到困惑,他們需要知道往書架的什么地方擺這本書”,他們甚至說這本書只能賣出10本。
5年后,葉夫根尼婭的書慢慢火了,成為了文學史上最大、最令人驚訝的成功之一,銷量達數百萬冊,翻譯出40多種語言,而且獲得了評論界的贊譽。有感于她的經歷,出版商們現在有個理論,“讀書的卡車司機不會讀為卡車司機寫的書”,并認為“讀者蔑視那些向他們諂媚的作者”。
葉夫根尼婭的書自身就是一只黑天鵝。
七、極端斯坦和平均斯坦(斯坦,即國度)
在理想的平均斯坦,特定事件的單獨影響很小,只有群體影響才大;在極端斯坦,個體能夠對整體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極端斯坦能夠制造黑天鵝現象,少數事件已經對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職業建議能很好地解釋極端斯坦和平均斯坦:有些職業,比如開餐廳,受到所服務客戶最大數量的限制,你想要增加收入,只能慢慢擴大規模,因此這些行業是不具備突破性的。還有一些職業,如果你干得好的話,能讓你的產出以及收入十倍、百倍地增長,同時幾乎或者完全不需要額外的努力。比如說,一位作家吸引一名讀者與吸引數億讀者需要花費的努力是一樣的。《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不必在每次有人想讀這本書時都寫一遍。
但是,收入具有突破性的職業只有在你成功的時候對你是有利的。這樣的職業競爭更激烈,導致更大的不平均和不確定性,在努力和回報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因為少數人獲得蛋糕的大部分,其他人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八、永不消失的運氣——沉默的證據
有人把一幅畫給一個無神論者看,畫上畫著一群正在祈禱的拜神者,他們在隨后的沉船事故中幸存了下來,其寓意在于說明祈禱能保護人們不被淹死。無神論者問:“那些祈禱后被淹死的人的畫像在哪里?”淹死的拜神者已經死了,所以很難從海底爬出來到處宣傳他們的經歷。這能夠欺騙那些粗心大意的人相信奇跡。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沉默的證據問題。沉默的證據掩藏了事件的隨機性,尤其是黑天鵝類型事件的隨機性。
賭徒相信初學者幾乎總是有運氣。“后來運氣越來越差。但剛開始賭的時候總是走運的。”這一說法從經驗的角度看是對的:研究者證實賭徒確實一開始有賭運。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都應該利用運氣對初學者的眷顧當一段時間的賭徒,然后洗手不干呢?答案是否定的。同樣還是錯覺:剛開始賭博的人要么走運,要么不走運。走運的那些,感到自己受到命運的垂青,會繼續賭博;余下的感到失望,會停止賭博,因此不會出現在樣本中。
九、過去是有誤導性的
有些人會根據過去的經驗預測未來的規律,但過去是有誤導性的,而且我們對過去事件的解釋也存在很大的自由度。根據過去預測未來的問題可能比我們已經討論的問題還要嚴重,因為相同的過去的數據既可以證明一個理論,又可以同時證明完全相反的理論!如果你明天還活著,這可能意味著你更可能長生不老,或者你更接近死亡。兩個結論依賴于完全相同的數據。如果你是一只被喂養了很長時間的火雞,你可以要么天真地以為喂食證明你是安全的,或者聰明地知道它證明了你最后成為晚餐的危險。
十、世界是通過大的隨機變化前進的
想想青霉素的誕生的偶然性。從事醫學研究者應該開放思維,讓運氣發揮作用。由于運氣,病人可能因為吃了某種碰巧能治好他的病的食物而康復,于是這種食物能用于后來的病人,比如說高血壓藥品的積極副作用導致偉哥的發現。
同樣的方法也適用于生活:把生活中美好得偶遇最大化。畫家阿佩勒思在畫一匹馬時,希望能畫出馬嘴里吐出的泡沫。在非常努力地嘗試并且失敗之后,他放棄了,憤怒中,他拿起用來清洗畫筆的海綿扔到畫上。被砸中的地方,完美地表現了泡沫。
反復嘗試的意思是嘗試許多次,嘗試的次數多了,總會有小概率的奇跡發生的。最終推動我們的就是小概率的歷史事件。
十一、馬太效應(劫貧濟富效應)
你愿意花13.99美元看昆德拉的小說,還是愿意花1美元看某個不知名的作者的小說呢?所以這就像一場競爭,贏家通吃,而且他并不需要勝出很多。
寫在后面:
看到這里你對書已經有了個大概的了解了,然而我要說,書里還有很多不錯的觀點我并沒有羅列出來,我所寫出來的,是對我啟發比較大的,我個人比較認同的內容。所以,建議你去看看原著,看完原著你會發現,你對世界的認識都有點不一樣了。另外,小小提醒一下,書很厚,內容很多,看書得耐心哦。
行動派安小暖:
赫本迷妹一枚!
愛好閱讀和寫作,偶爾理理財,拉拉小提琴,跑跑步,學學英語,生活就很美好。
2016年沒啥大愿望,寫100篇讀書筆記就好。
喜歡我,就關注我吧,每周六日更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