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想做出重大改變,那就在思維模式和你看待與理解這個世界的角度上下功夫。改變思維模式的良方是角色轉換。(明確你現(xiàn)在的角色是什么,做好這個角色該做的事情)
2.每天安排一些空閑時間。在上床睡覺之前寫點日記或洗個澡。要承認,什么事也不做也沒什么,甚至是重要的一環(huán)。
3.選擇你的回應 選擇合適和建設性的情緒:憤怒、勇敢、幽默、同情、悲傷或其他。只要你仍能控制自己,仍能勉強應付局面,那任何情緒都沒關系。
4.若覺得快要失去理智了,那該怎么辦?
吸口氧氣 專注于自己的呼吸,有助于減輕身體對壓力的反應。把你的舌頭抵在牙齒后面、口腔的頂部,用鼻子深深吸一口氣,讓胸腔充滿空氣直到腹部鼓起就像嬰兒一樣。然后慢慢通過鼻子或口腔呼出空氣。這樣至少做三次。它能讓你放松并平靜下來。
前瞻性的內(nèi)省 首先要跳出原有困擾,向自己提問:“好吧,一個月以后我還會那么在意這件事嗎?一年以后呢?”若你覺得即將失去理智,先確定一下這背后的起因是否合理,如果你突然發(fā)覺引起巨大壓力的原因其實很荒謬,不妨一笑置之。
5.如果一個人無法改變自己的思想構造,就永遠無法改變現(xiàn)實,也永遠不可能取得進步。
6.缺乏安全感的人認為所有的人和事都應該依照他們的模式。他們總想利用克隆技術,以自己的思想改造別人。他們不知道人際關系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能接觸到不同的模式。相同不是統(tǒng)一, 一致也不等于團結,統(tǒng)一和團結意味著互補,而不是相同。相同毫無創(chuàng)造性可言,而且沉悶乏味。統(tǒng)合綜效的精髓就是尊重差異。
7.請注意這個順序:品德、感情、理性。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的關系,最后是你表達自己的能力,這是另外一種重要的模式轉換。多數(shù)人習慣直接用左腦邏輯表達自己,意圖說服別人,卻從來沒把品德第一、感情第二放在心上。
8.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總是會聯(lián)系我們自己的經(jīng)歷,因此自以為是的人往往會有四種“自傳式回應”(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傾向: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jīng)驗提供忠告。
自以為是——根據(jù)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9.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是這么自以為是。我們的聆聽通常有層次之分。
一是充耳不聞,壓根就不聽別人說話;
二是裝模作樣, “是的!嗯!沒錯!”;
三是選擇性接收,只聽一部分,通常學齡前兒童的喋喋不休會讓我們采取這種方式;
四是聚精會神,努力聽到每一個字。
但是,很少有人會達到第五個層次,即最高層次——移情聆聽。
10.通常情況下,問題都源于體系,而不是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個糟糕的體系中,也不會有好結果。
11.有條件的愛,往往會引起被愛者的反抗心理,為證明自己的獨立,不惜為反對而反對。
12.幾乎所有的人際關系障礙都源于對角色和目標的期望不明或者意見不一致。
13.黃金定律說:想要別人怎樣待你,就要怎樣待人。字面意思是你對待他人的方式最終會被返還給自己,但我認為其內(nèi)涵是,如果你希望別人了解你的實際需要,首先要了解他們每一個人的實際需要,然后據(jù)此給予幫助和支持。正如一個成功養(yǎng)育了幾個孩子的家長所說的那樣:“區(qū)別對待他們,才是平等的愛。”
14.很多人都傾向于主觀臆斷他人的想法和需要,覺得在自己身上適用的感情投資,一定也適用于他人。一旦發(fā)現(xiàn)結果并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就會覺得自己一片好意成了空,變得心灰意冷起來。
15.這是一種關于授權的全新思維定式,它改變了人際關系的性質:因為分得工作的人成為自己的老板,受自己內(nèi)心良知的指引,努力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達到既定的目標。同時,這種方法還能釋放其創(chuàng)造能力,激勵他在正確原則的基礎上盡一切可能達到既定的目標。
16.責任型授權的關注重點是最終的結果。它給人們自由,允許自行選擇做事的具體方法,并為最終的結果負責。起初,這種授權方式費時又費力,但卻十分值得。通過責任型授權,可將杠桿的支點向右移動,提高杠桿的作用。
17.時刻牢記你要拒絕,有時可能是拒絕生活中緊急的事情,甚至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即使它們還不錯,卻會阻礙你把其他事情做到最好。
18.只要能確定自己的第二類事務(重要但不緊急),而且即知即行,一樣可以事半功倍。在時間管理領域稱之為帕雷托原則(Pareto Principle) ——以20%的活動取得80%的成果。
19.同樣是使命宣言,由所有成員共同擬定的和由少數(shù)決策高層包辦的真是有天壤之別。
20.一旦確定主要的人生角色,你就能清楚地掌握全局。接著,還要訂定每個角色的長期目標,這些目標必須反映你真正的價值觀、獨特的才干與使命感。
21.在商務談判、上臺表演、日常挑戰(zhàn)或困難沖突到來以前,不妨參照以上范例多加演練,直到能夠胸有成竹,感同身受,無所畏懼。 在生活的各種情景下都能進行心靈演練,包括表演、銷售展示、解決矛盾、實現(xiàn)會議目標,堅持不懈地不斷練習,你會完成得清晰明確。內(nèi)心會產(chǎn)生“熟悉感”,面對這樣的場景時就不會覺得陌生、害怕。
22.理解成長的原則可以讓我們在尋找正確原則的時候充滿自信,相信學得越多,就越能以正確的視角更清楚地觀察世界。原則不會改變,但我們對原則的理解可以改變。(一原則為中心)
23.領導與管理就好比思想與行為。
管理關注基層,思考的是“怎樣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領導關注高層,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業(yè)”。用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和華倫·貝尼斯(Warren Bennis)的話來說就是:“管理是正確地做事,領導則是做正確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順著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領導則判斷這個梯子是否搭在了正確的墻上。
24.“以終為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chuàng)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chuàng)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chuàng)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25.不要總是怨天尤人或文過飾非,犯了錯誤,就要誠心悔悟并從中吸取教訓,致力于影響圈內(nèi)的事情,從自我做起。 對于別人的缺點,不要一味指責。別人是否履行職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態(tài)度。如果你一直認為問題“存在于外部”,那么請馬上打住,因為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問題。
26.那些只知抱怨的人又找到了新的攻擊目標。對他們而言,唯有推卸責任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為肯負責,就得不怕失敗,為了免于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有人干脆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這種人以盡量挑剔別人的錯誤為能事,借此證明“錯不在我”。
27.兩艘演習戰(zhàn)艦在陰沉的天氣中航行了數(shù)日,我就在打頭的那艘旗艦上當班。當時天色已晚,我站在艦橋上瞭望,濃重的霧氣使得能見度極低,因此船長也留在艦橋上壓陣。 入夜后不久,艦橋一側的瞭望員忽然報告:“右舷位置有燈光?!?船長問他光線的移動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們?!边@意味著我們可能相撞,后果不堪設想。 船長命令信號兵通知對方:“我們正迎面駛來,建議你轉向20度?!?對方說:“建議你轉向20度。” 船長說:“發(fā)信號,告訴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轉向20度?!?對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轉向20度。” 這時船長已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訴他,這是戰(zhàn)艦,讓他轉向20度。” 對方的信號傳來:“這是燈塔?!?結果,我們改變了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