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一個人的朝圣》

書名:《一個人的朝圣》

作者:蕾秋?喬伊斯(英)

平凡如哈羅德,如你我,如殘酷生活中苦苦掙扎著的最平凡不過的普通人,我們都是大千世界里的滄海一栗。但即使微不足道,我們也要像哈羅德一樣 心持信念,執著不懈的努力著,奮斗著,最終成就更好的自己,到達夢想的彼岸。——題記

在你的生平里,有沒有過嘗試過做一件你平時想都不敢想,出乎你意料之外的偉大的壯舉呢?

有這樣的一本書,書中的主人公哈羅德·弗萊65歲,在釀酒長做銷售代表。兢兢業業工作了四十五年,即無朋友,也無敵人。

就是這樣一個碌碌無為了一輩子的老人,卻在退休后收到了二十年未見的患了癌癥老友的一封告別信,而決定走路去看望這位朋友的故事。

1個人,65歲,87天,627英里,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感覺多么地不可思議啊,但它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全書讀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信念的重要性。

當哈羅德拿著寫給奎妮簡單的回信,路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后,心里仍覺得只寫信太不夠了。


途中,他遇到加油站女孩,女孩告訴他:你一定要有信念。人的大腦里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女孩的話點亮了哈羅德心中的希望之火,讓他心中充滿力量,雙腿躍躍欲試。

生活就是這樣,當我們不甘于自己平庸的一生時,也許會因著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甚至一個動作,一次促膝長談,都會讓我們產生改變現狀的奇妙想法,做一些以前不敢嘗試的事情。

是信念驅動著哈羅德開啟了朝圣之旅,也是堅定的信念讓他在途中戰勝一切來自身體和外在的磨難,更是信念成就了他,最終達成愿望,見到老友奎妮,讓他完成對自我的救贖和自身的蛻變。

有人說過: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顆明珠,既能在陽光下熠熠發亮,也能在黑夜里閃閃發光。

原來一個人的信念竟是如此的巨大,它可以摧毀一切,也可以支撐一切。

緊接著他又回想了自己平凡的一生里錯過的其他東西:不再愿意與他對話的兒子,被他辜負了的妻子,療養院里的父親和離家出走的母親。他錯過了那么多,再也不想放棄這些對他來說重要又有意義的事了。

于是他不再躊躇猶豫,終于下定決心走路去看望這個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證明了自己一片真摯的朋友。他打電話給療養院,說:只要我一天還在走,她一天就要活著。這樣堅毅而篤定的話就是哈羅德的初次改變。

沒有手機,沒有行李,沒有裝備,沒有地圖,就是這樣,他上路了,魯莽卻又簡單。

仔細想來這樣反而更好,心中有了想法就付諸行動,說走就走,而不是準備這個,準備那個,最初的熱情在拖拖拉拉的考慮和等待中消耗大半,最后會不了了之。

也許是我們將萬事想的太過復雜,其實任何事情簡簡單單就好,太過繁瑣就會成為負擔和累贅。輕裝上陣,身體和心靈的壓力也會減少許多。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事情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圖片發自簡書App

哈羅德是勇敢且孤獨的。孤獨的是全程始終是他一個人,但他又是不孤獨的,與他作伴的是他二十多年穿越時光隧道的回憶。

他從出門寄信開始就一路走,一路回憶。從幼年時自己的家庭生活,母親的出走,父親的濫情,到16歲被父親掃地出門,之后遇到莫琳,和她組建家庭,有了戴維,戴維的出生到考上劍橋的所有往事,期間還有和奎妮的友誼。

這些開心或心痛的往事都被他鎖在心靈最深處的牢籠里,直到他走路開始才得以釋放。書中這樣寫到:

曾經的場景一次次重現眼前,他成了被迫留下的觀眾,目睹一個個錯誤,矛盾,不該做的選擇,卻無法改變任何事情。

兒子戴維的死,是他和莫琳隔閡的所在,也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起哈羅德的性格,這里涉及到原生家庭的問題。

每個人的性格大都在原生家庭中形成,原生家庭帶給人生活中的痛和性格上的缺陷如影隨形,無處不在。

哈羅德因為父母的離棄,他從小就懂得安身立命的辦法,那就是保持低調,做個隱形人。有時他會討好母親,給她講笑話逗她開心;有時他會小心翼翼,把自己當空氣般不存在……長此以往 ,哈羅德逐漸形成了自卑,膽小,懦弱的性格,這樣的性格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一直伴隨著他。

在一個缺少關注,缺少愛的家庭里成長,他當然不懂得如何去愛,不懂得如何做個好父親,更不懂得怎么和孩子相處,這導致了他和戴維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最終兒子選擇了死亡。因為兒子的死,哈羅德和莫琳也形同陌路。

后來在旅途中他遇到和戴維年紀差不多大的維爾夫,他把以前缺失的父愛和關懷統統給了維爾夫,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彌補一丁點兒自己的過失和心靈上的虧欠。

可惜一切都晚了,再怎樣也換不回戴維,那個他心心念念的兒子。

我們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但事實并非如此,有時候越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就越困難。比如吃,睡覺,或者愛……

他旅途的第一個磨難就是身體的痛楚。腳上的水泡,雙腿的疼痛,都讓他痛苦不已,起初他并未放在心上,只是稍微做了一下處理。而當他最后摔倒暈過去時,他才漸漸明白,之前的旅程充滿了憤懣與痛苦,那是因為他強求了自己的身體,承擔了過分的壓力,因此行走變成了一場與自己身體的戰役,而當他改變方法,彌補不足,現在情況好轉很多。

這就好像生活中的我們,有時候即使認真努力的做了,卻沒有達到預料中的效果,那么可以試著改變方法,尋找不足,加以改正,事情便會發生不可想象的逆轉。

當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哈羅德的旅途,有人說這是宗教朝圣,有人說這是善舉,有人說這是愛情,他解釋過,卻并不能得到認可。

于是他慢慢懂得:自己的行為并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與認可,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堅持。畢竟不能讓所有人都了解這趟旅途的本質。

哈羅德的事件上了報紙媒體,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他成了轟動一時的人物。有許多人自發跟隨他,然而面對名和利的誘惑,他并沒有迷失自己,還是一如繼往的堅持初心,保持謙遜平和的心態,最終走到終點。

這也是我很佩服哈羅德的原因之一,他的所做所為很好的詮釋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這段閱讀也告訴我:在失意時要堅定信念,在得意時不張揚浮躁,忘乎所以,孤獨無助時勇敢面對,不放棄,不妥協,才能到達夢想的彼岸。

圖片發自簡書App

旅途中走過的各種各樣的地方,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看過的美妙絕倫的風景,都為哈羅德開啟了另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讓他倍感幸福。哈羅德在這日復一日的走路中慢慢的變得堅強,勇敢,對人對事都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和理解。

這本書不同于《追風箏的人》《擺渡人》等,因為它更貼近于生活,感觸頗多,所以共鳴也很多。讀完有一段時間,卻不知道從何下筆,洋洋灑灑寫了這么多,仍然覺得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想法,暫且先這樣吧。

經典語錄:

1. 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虛,也需要勇氣。
2. 英格蘭的土地在腳下鋪展開,那種自由自在,探求未知的感覺振奮人心,讓他忍不住漾起一絲笑意,但覺蒼茫世界我獨行,再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讓他回到小花園里除草去.
3.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復以前的步伐。
4. 他發現當一個人與熟悉的生活疏離,成為一個過客,陌生的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明白了這一點,保持真我,誠實地做一個哈羅德而不是扮演成其他任何人,就變得更加重要。
5. 她把自己襯衫的袖子塞進他藍色套裝的口袋,裙子的褶邊在男裝褲腿繞一圈,另一條裙子塞到他藍色羊毛衫的懷里。仿佛有許多隱形的莫琳和哈羅德在她的衣柜里閑逛,只等著踏出來的機會。


這是一次暖心又勵志的閱讀。當合上書本的那一刻,各種各樣的感覺充斥著我的身心,萬千思緒仍舊在腦海里翻騰著。

哈羅德,莫琳,奎妮,戴維,這幾個名字如上了發條般在身體里橫沖直撞,他們伴隨著各自的故事并沒有因為閱讀的結束而消失,而是愈發鮮活起來。

周國平說: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路都是每一個朝圣者自己走出來地,不必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

平凡如哈羅德,如你我,如殘酷生活中苦苦掙扎著的最平凡不過的普通人,我們都是大千世界里的滄海一栗。但即使微不足道,我們也要像哈羅德一樣心持信念,執著不懈的努力著,奮斗著,最終成就更好的自己,到達夢想的彼岸。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場不顧一切的旅行,用回憶思考過去,用走路丈量世界,學會放下執念,學會和自己、和過去和解,在漫漫長路上把勇敢和堅定裝滿心中,以抵御不可預測的未來。

愿我們都能勇敢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堅定不移地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一邊反思,一邊進步,最終修煉成金剛身,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成就最真最好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