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電影《暴裂無聲》之后去圖書館借書,電影結局有些震撼,所以在途中邊走邊在看一些電影的影評,看到了一句“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當時只是和其他字無異的看過。
當我借完書往寢室走時,我一手拿著書一手拿著手機聽著歌,這個狀態下總是我思緒最多的時候。當時下午四五點的樣子,上課時間,所以路上的人不多。我帶著一點點得意一點點欣喜一點點振奮得快步往回走,每次從圖書館借書回來我都是這樣,仿佛要去開拓一個被人都不知道的寶藏。
我喜歡看路人,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眼神,好生精彩,然后又不時看向手中兩本厚厚的書,像看心儀的女生一般。
在其中的某一眼,我突然想到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然后思緒就如潰堤之水一般難以阻擋了。
想想身邊的確有這樣的人,有的人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學問,他們有人狼心狗肺、有人偽君子、有人癡癡呆呆、有人固執死板、有人自恃清高;也有的人他們很少看書甚至有的人自嘲粗人,但是他們有的古道熱腸、有的機靈睿智、有的可為人事。當然這些,并不能是讀書無用論的論據,以偏概全也太流氓了些。
我也不知為何,從小就愛看書,初中大多同齡人的近視眼都是打游戲得來的,但是我是愛看書看到很晚,并且經常躺在床上看的壞習慣導致的。與我想反的是弟弟很不喜歡看書,特別是在小時候父母稱贊我勤看書的時候,我能發現他不愛看書,并且發現在努力促進他看書的許多都失敗。
其實現在看來,愛讀書的我和不愛讀書的弟弟的差別在哪呢?我們都不如大學了,所以能寫得到更高分的語文作文這一點可以不考慮了。在有些時候我可以發現引經據典的時候我的確會更加有優勢,但是也能明顯的感受在思考問題的方式上弟弟所表現的更加的勇敢和創新性,這點在很小就體現出來了。
說了這么多廢話,我所想的是:“讀書”這件事,傳統意義上,應該算是一個增值的過程,就是給孩子一個buff,讀的越多buff就越強,而少看課外書多看名著就是名著所能給孩子上的buff是所公認的更強的。我所思考的是,讀書這件事,對孩子而言我們可以看成是一個挑戰(對成人而言是不是這樣還有待思考)。
要解釋挑戰,就還要再贅述一些讀書的知識吸納問題。很多人都提過廣泛涉獵這件事情,但是漫無目的的涉獵,以我的看法是無效的 。不妨將人所已有的知識歸納為一個區間A,之后他看了一本書,書中所包含的知識為B,而區間A和區間B的交集為0,這很常見,若主人公忽視這一點,區間B將在不久之后被清除出腦,因為它無法與A產生聯系發生作用,也就不配繼續在腦內消耗能量。這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呢,應該是擴大區間B直到它與A有交集或者納入一個集合C,這個集合同時有A與B的東西在內。舉個例子就是你學習了唐代的一些知識,又學了一些宋朝的一些知識,如何讓這兩個知識共生呢,要么是更深入得了解宋朝一直溯源到它怎么建立的就必然會擴張到唐朝是怎么滅亡的,要么是里一個課題作業如比較唐宋兩朝的對外貿易交流。
有點困了,明天繼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