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計劃
我今天的任務根據優先級安排如下:
1.健身
預計成果:跑步8km
預計時間:2h
實際時間:0
執行情況:0
最終成果:0
2.閱讀永澄文章
預計成果:幕布筆記1篇
預計時間:1h
實際時間:0
執行情況:0
最終成果:0
最終成果:卡片1張
3.黃金思維圈訓練
預計成果:0
預計時間:0
實際時間:0
執行情況:0
最終成果:0
4.卡片輸出3張√
預計成果:3張卡片
預計時間:1h
實際時間:1h
執行情況:完成
最終成果:三張
二、今日回顧:
亮點及原因
1亮點1:
2原因分析:
經驗封裝
結合前面分析的原因,可以封裝的經驗有:
成就:
經驗方法:
不足及原因
1.今天遇到什么問題
(1)表面問題
一大早上美好的時間就無緣無故浪費掉了。早上起來的時候頭很痛,于是很想賴床不起來,但想到不能去跑步又覺得心里不舒服,又起床出門去了。又要起床買菜啊,昨天沒想到要如何落地任務,導致早上起來的時候懵逼了,還是不夠。
(2)實際問題
思維方式還是轉不過來,我的第一反應還是去做做做。
(3)錯誤假設
想到要做什么,卻不知道how,怎么去實施。
2.原因
思維方式還是沒改變。
3.在這樣一個矛盾出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我的心理表現怎么樣?
一臉懵逼,焦慮到平靜,我應該反思為啥是這局面的原因,好好想清楚。
4.反思
? 剛才的刺激和回應分別是什么?
? 我之所以做出這個回應的原因是什么?
? 有沒有什么第一反應(模式)在起作用?
? 按照TMBRT分析的話,這個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 之所以我有/沒有這份動力,主要是哪里在起作用/出問題?
? 這一次我可以優化我的什么假設?
? 我和外部環境的關系是否可以調整優化
答:刺激:頭痛
回應:不想去
原因:內心覺得生病了就應該要休息
第一反應:生病就要休息,不能運動。
形成:
觸發器:當頭痛的時候我就認定為:我今天應該要休息了。
動機:內心驅動自己不應該要出去晨練的動機;
行為:由于過往的做法是采取如果生病了就要休息的行為。
獎勵:我的內心放松啦;
觸發器敏感度: 之后再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我直接用這種做法。
問題:懶得思考,直接采用以往做法。
優化假設:如果生病不想跑步了,就先思考要怎么做才是合理的。
外部環境調整優化:鬧鐘一響就要爬起來啦。
三、工作記錄:
上午
外出
下午
外出
晚上
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