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能控制的事,不要去想你控制不了的事。
這是我第一次聽艾詩塔的課的時候,印象特別深的一句話。
這兩天,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跟這句話很契合。
我一直是一個喜歡尋找在外原因的人。從沒想過,“傷害我們的并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對悲慘遭遇的回應。”
而是在生活中,習慣性地把自己的行為歸咎于外界對自己的影響。
這讓我想到《無聲告白》里的故事情節,以及那句讓我經常反復琢磨的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故事里的女主人公,有一對這樣的父母。他們都對自己的生活有諸多不滿,卻又把改變這種不滿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母親希望她,當上醫生,因為那是母親未能實現的愿望,而這個愿望,是外婆希望母親去實現的;父親希望他善于交際,廣識好友,因為父親是一個美國華裔,從小就想真正融入白人的世界,而這樣的渴望,也是父親的父母施加的。小小的女主人公,在這樣的壓迫下,如籠中困獸一般,仔細討好著父母,在這個用要求來表達愛的牢籠里,小心翼翼地活著。
我們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活在這樣那樣別人的眼光,別人的看法里?給自己造成困惑,甚至是心理上問題。
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管別人如何對我們,看待我們,我們應該都有選擇自己行為的權利。做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別人的看法,別人的期待,別人的情緒,我們無法掌控,那就隨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