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每當讀起鄭板橋的《竹石》時,我仿佛看見一片竹林中的一根根竹子像堅強無畏的勇士,搏擊著,戰斗著,直至獲勝。
記得小學時,語文老師教我念堅強,記堅強,寫堅強,那時,我只知道有個字叫堅強,卻不太懂它的意思,認為只要人遇到困難,不哭泣,不害怕便算堅強。
后來,老師讓我們查字典解釋堅強,我開始明白堅強的詞義是強固有力和不可動搖。而懂得堅強其中含義是童年的野外之行。
那時的我,剛剛十一歲。清晨,陽光己早早灑滿大地。我便跟著奶奶上山摘野果,我們沿著羊腸小道爬上山頂,漫山遍野的樹木郁郁蔥蔥,但有些野果樹讓我大吃一驚,它們幾乎從巖縫中蹦出來,有的還筆直筆直的。
我奇怪地問奶奶:“為什么這些樹沒泥土也可以長這么好?”
奶奶慢慢走過來,和藹地對我說:“這就叫生命的不可動搖啊!讓它們堅強地向上生長。”
風輕輕掠過我的臉頰,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而之后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不知有多少次,我失望、迷惑、悲傷、沮喪、自卑。是因為它——堅強,讓我又鼓起了勇氣,讓我擦干眼淚,戰勝了自己,一如既往地前進。
從小學到高中,我學習成績一直優異,卻在高考考場上接連失利,先是語文科高燒不退,后是化學科考試腸胃不適,結果高考成績慘不忍睹。
在那個難熬的夏季,可笑的分數譏諷我,灼痛我。
晚飯后,我漫步來到村后的曠野,看到曾經枯黃,卑微的小草。這些小草像一個個小精靈在焦黑,干裂的土地下蟄伏了一個寒冷的冬季后,走過了春天似乎更加頑強,拼命綻放生命的顏色。從嫩綠、翠綠到墨綠,在火熱的陽光下,伴著風閃著亮光,釋放生命的光彩。
我終于明白,生命需要傷痕,需要堅強。小草忍受了層石壓頂,忍受了狂風暴雨才蘊育了新生。雄鷹忍受了電閃雷鳴,忍受了逆風旋行才展翅翱翔。
一日,我收到同樣倫落為落榜生同桌的來信,她說感到自己生活己絕望,疲憊的心再也找不到方向,一下子感受到人世滄桑和滿目荒涼。她說自己的腳步比以前更彷徨,悲傷的淚迷糊了前進的方向,好想靜靜地去另一個地方,尋找屬于自己的天堂。
我告訴她,人生本來就多風霜,要想成功并非易事。它需要破繭而出的決心。它需要水滴石穿的堅持。我們必須在無奈中追尋希望,不能讓生命失去光芒,面對困難不要退讓。學會堅強,它讓我們有更明確的目標,有永不言棄的信念,它永遠支撐著我們的心靈,賜予我們無窮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們應該明白,生活并不是每天都充滿陽光,偶爾會刮狂風,下暴雨,當然也會有雨后美麗的彩虹,勾劃出驚人的明艷。
我們更應該清楚,生命原本是個奮斗的過程。其中有微笑的成功,也會有含淚的失敗,只有選擇不屈服,才能奏起生命的絕響。
孔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們只知道松的習性,卻不懂它所擁有的又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它那不屈服于風雪的精神才是生命中最挺拔的。
如果有人問我,生命因什么而美麗,我會毫不猶豫地說生命因堅強而美麗。
與其抱怨生命的坎坷不平,不如早日學會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