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要出發去北京繼續進修了。
一個假期,兩個月,雖然到處奔波:旅行、去婆家過春節、去娘家看望父母,但總體來說,也有自己的模式和規律。無論到哪里,最基本的兩件事:陪伴冰冰和運動。特別是最后這兩個星期,生活更加規律:幾乎每天去工作室健身,其余的時間就是陪伴冰冰。這一刻,意識到自己馬上就要離開家、重新開始在北京的學習生活,內心里是那么的不情愿。
我知道是習慣在作怪。
習慣是一件很可怕的東西,力量之強大遠超過自己想象。建立好習慣不容易,打破壞習慣更難。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習慣養成以后,人就會進入舒適區:做一件事,變成和洗臉、刷牙、吃飯一樣必不可少、無需動用任何意志力,完全是無意識去做。而習慣一旦養成,想要去打破它,猶如春蠶破繭,不僅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而且會帶來無法避免的不舒適、甚至是痛苦。所以,我越來越理解,為啥有那么多的人深陷在無愛的婚姻中卻始終難以走出離婚這一步;我也開始理解為啥中國人喜歡自己買房子而不喜歡租房:房東一般不愿意簽訂長期租約,短期租約一到期,租客不得不搬家。搬家的折騰倒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在一套房子住久了,已經形成習慣、對房屋和其中的所有物品產生了心理上的依戀。搬到一個新的環境,連洗手間的位置都要重新熟悉,心理的舒適區被打破,會產生失落和不安全感。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小王子》中小王子與狐貍的對話,其實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狐貍說:“現在的你對我來說,只不過是個小男孩,跟成千上萬其他的小男孩沒什么兩樣。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樣不需要我。對你來說,我也不過是一只狐貍,和其他千萬只狐貍一樣。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你對我來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我的生活很單調。我捕捉雞,而人又捕捉我。所有的雞全都一樣,所有的人也全都一樣。因此,我感到有些厭煩了。但是,要是你馴養了我,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我會辨認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聽到別的腳步聲,我會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腳步聲就會象音樂一樣把我召喚到洞外。還有,你看!你看到那邊的麥田了嗎?我是不吃面包的,麥子對我來說,一點用也沒有。我對麥田無動于衷。而這,真使人掃興。但是,因為你有著金黃色的頭發。那么,一旦你馴養了我,事情就變得很美妙了。金黃色的麥子,會讓我想起你。而且,我甚至會喜歡那風兒吹拂麥浪的聲音……”。
“最好還是在原來的那個時間來。”狐貍說道,“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么我在三點鐘時就會開始感到幸福了。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會興奮得坐立不安;幸福原來也是很折磨人的。”
習慣,產生依戀;依戀,會帶來幸福感。而打破習慣,等于是要斷掉這種依戀,會被剝奪幸福感。這種依戀,可能是對人,可能是對物品,也可能是對某一特定的環境。大多數時候,是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
此刻,我舍不得離開。因為內心的依戀,因為已經形成的習慣。但是,我深知,人生就是這樣,聚散分合,由不得自己。深如父母子女之依戀,也會在不斷經歷小的分離后,最終漸行漸遠,最后永久的分離。沒有誰可以陪著誰永遠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