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綠未央
1. ?我不止一次聽見已婚婦女抱怨自己的另一半過得多么瀟灑,多么不問家事,心安理得地做甩手掌柜。反觀自己,結了婚仿佛憑空多了個現成的兒子,管吃管喝還得管“睡”,工作家庭兩頭跑,忙得累死累活,還被認為是應當應份的。
中國式家庭里的男人多的是充當賺錢的角色,而到分擔家務、教育孩子,他們總是表現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讓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朋友圈瘋轉的一篇文章《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文章道出了中國式家庭中每個角色所呈現的問題,父親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母親對孩子過度關注,孩子在情感的天平上完全偏向母親,對母親過度依賴,導致難以真正獨立和成長,甚至因缺少父親的關愛而自卑和孤獨。
問題的起點是父親的缺席,才導致母親的情感轉移,父母的共同作用最終給孩子帶來極度負面的影響。聽起來罪魁禍首就是那個自私到只關注自己,總是以工作為借口逃避家庭事務,逃避教育孩子的男人。
但是,作為女人,我們是否有一刻冷靜地反思自己是否做了男人的幫兇,才一步一步讓家庭的每一個人包括自己深陷泥沼?
2. ?我的婆婆就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婆婆,她的好我用兩只手都掰不過來。大到我生產時在醫院里衣不解帶地照顧我,替我擦拭身體,比親媽還細致周到,出院后一直毫無怨言地幫我帶孩子,小到記得我喜歡吃的東西,我稍稍流露出不喜歡某道菜,我家的餐桌上便不會再出現。
在鄰里眼中,婆婆相夫教子,樣樣做得出色。靠著種菜的微薄收入,目不識丁的婆婆把兩個孩子都送上了大學,其中一個還是名校的碩士,在村里至今都廣受好評。無論日子過得多么拮據,婆婆總是以頑強的意志和樂觀的心態支撐起這個家。她的身上總是閃爍著中國傳統女性的光輝。
然而,這么好的婆婆,身上依然有我無法認同的地方。
和我們住一起,婆婆總是一邊忙著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一邊準備全家人的吃喝,還要洗衣服打掃衛生。而公公除了逗孩子玩,其余時間要么閑逛,要么坐在沙發上喝茶看電視。我周末休息會接替照顧孩子的部分,我不在家時,婆婆獨挑大梁。
我每每覺得公公有些懶惰,但身為兒媳不好說什么,且總會自我安慰道,公公除了這一點,其他方面還是可圈可點的,比如從來不干涉我們年輕人的生活,比如性情溫和,愛和孩子玩。
可我漸漸發現,公公的懶惰,是婆婆慣出來的。
因為節儉,婆婆喜歡去離家遠一點的農貿市場買菜,那里比超市便宜得多,這樣一來就要坐公交,而婆婆有暈車的老毛病。既舍不得這一點錢,又害怕坐車,婆婆便跟公公商量,買菜的事就交給他。公公明知道婆婆暈車,卻一句,我最不喜歡買菜,打發掉婆婆。婆婆卻并不生氣,依舊每隔一天拎著菜籃子去農貿市場買菜,同時承受著暈車帶來的不大不小的痛楚。而公公毫不動容,依舊喝茶逗娃看電視。
又有一次,婆婆做飯騰不開手,便喊公公到小區門口買塊豆腐來,公公不溫不火的一句,我不想去,再一次打發了婆婆。婆婆只得關掉火,自己下樓去買。
即便如此,婆婆卻很少抱怨公公,我也是聽過一次兩次。她總說,他一輩子都習慣了,什么事都等著我來收拾,我哪舍得讓他做這些婆婆媽媽的事兒,他不做,我就多做,和和氣氣就行。
3. ?聽起來,婆婆大肚能容忍,賢良淑德,諒解疼惜丈夫。但在我看來,這么多年,公公儼然從一個大孩子順利成長為一個老孩子。
妻子里外操持,他卻不懂半點憐愛,從未想過為妻子分擔半分。孩子業已長大成人,他卻從始至終未真正承擔起父教之責。每每遇到難題,總是順理成章地推給妻子,自己樂得輕快。
婆婆對此,唯有一個忍字,理所應當地包攬一切,并像大多數農村媳婦一樣,美其名曰,本分。
倘若從一開始,婆婆就態度分明,家庭事務,教導孩子,夫妻二人缺一不可。他一推脫,便想方設法讓他明白有些問題避無可避,孩子需要父親的關愛,家庭瑣事同樣需要夫妻共同面對。否則,你累得半死,一點不討好,他也不能從這些本該經歷的事情中成長為能撐起一個家的男人,成長為合格的父親。
作為妻子,你實際上并未做到“相夫”,一味大包大攬,看似體諒丈夫,實則放任縱容。給了他包容,卻剝奪了讓他承擔起家庭責任的權利,更阻止他成長為能夠直面風雨的男子漢。
作為母親,你更未做到“教子”。孩子的吃喝拉撒你管,孩子的學習上進你管,可你唯獨沒有讓孩子與父親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沒有讓丈夫理解孩子對父親關愛的渴望,沒有讓丈夫意識到教育孩子過程中父親的影響力。甚至沒有掂量自己的能力,就貿然承擔起本不該由你承擔的那部分責任。
可能有人會反駁,即便我有心去督促丈夫,可也在他一次一次的無動于衷后心灰意冷。而我想說,你真的有嘗試坐下來和丈夫冷靜地溝通過嗎?
那些真的忙碌到天天出差,自顧不暇的丈夫我們不論,大多數的男人其實和女人一樣,一樣的上班下班,一樣的有休息有節假日。不同的是,他有逃避家庭事務的底氣,而你沒有,他的底氣就來源于你,他知道你不會撒手不管,所以他泰然自若。
如果你表現出你的軟弱,你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凡愛你的人定不會坐視不理。
如果你把孩子推向他,表達孩子對父親的依賴,但凡愛孩子的人定不會忍心推開。
怕就怕你不這么做,反而以重復的抱怨和委屈將他淹沒,他避之不及,更對家庭和孩子恐懼逃離。男人天生是懼怕成長的孩子,面對家庭瑣事和那個由他一手創造的生命有與生俱來的抗拒??咕懿淮聿粣郏o他愛的理由,更應該給他用行動表達愛的權利。
4. ?我的女性朋友向我抱怨丈夫事業有成后更變本加厲地忽視家庭和孩子,儼然像個隱形人。丈夫出差,孩子發燒,她半夜一個人抱著孩子去醫院,坐在冰冷的醫院樓道里,望著懷里掛著吊瓶的孩子淚水未干的臉頰,她的心一陣絞痛,既心疼孩子,又心疼自己。
她拿起手機發微信給丈夫,告訴他孩子發燒得厲害,丈夫問了醫生的診斷結果后,便以第二天一早還要趕去另外一個城市為由結束聊天。她強忍的淚水終于決堤。
我問他,你丈夫以前也這樣嗎?她說以前的丈夫會主動關心孩子和她,但是她總是表現得自己能解決一切,強裝成一個懂事體貼的妻子,好讓丈夫安心工作,無后顧之憂。
可是時間久了,她也會累,會有崩潰的時候,會有不甘的時候,這時她就會把苦楚一股腦兒向丈夫傾訴。一開始丈夫還理解,安慰她,可是抱怨和委屈接踵而至,丈夫開始不解:這一點也不像你,以前的你懂事能干,總是能讓我踏實,讓我有百倍的信心面對工作,現在的你讓我喘不過氣來。
聽了這些話,她更加委屈憤怒。丈夫的態度,在她眼里變成了推卸責任,和不愛自己不愛孩子。她開始懷疑自己,最初的勇敢和獨立都變成了現實的巴掌,打得她找不到自我。她也越來越無法容忍丈夫的忽視,自己的默默付出沒有換來丈夫的感激,反而讓丈夫和家庭越來越疏離。
丈夫并沒有改變,他在婚姻里自始自終都是那個大孩子。是你的所作所為讓他拒絕成長。
當他關心孩子時,你體諒他工作壓力大,沒有將孩子交給他照顧過,你說怕他分心;后來他哪怕工作不忙的時候,你也不放心把孩子交給他,你說怕他照顧不來。
當他想要伸手幫你分擔家務時,你體諒他工作任務重,不想看他為了家庭瑣事耽誤時間;后來他有了時間,你又嫌他做起家務來拖泥帶水,還不如你親自動手來得干凈利索。
你既想將自己塑造成賢妻良母,做他身后的支柱,又希望他天生是個上得職場下得廚房,賺得了錢又教得了孩子的四好男人。
殊不知,他也需要成長,需要你的悉心培養。
5. ?認識的一個育兒公眾號的作者,是個三歲女孩的母親。她和丈夫共同養育孩子,共同創辦事業,共同運營公眾號。對于家務的分擔,對于陪伴孩子,他們之間也有過矛盾。
兩方都忙的狀態下,任何一方都希望對方在家庭中投入更多的關注,以使自己能夠騰出身來。曾經有一段時間,雙方在這樣的博弈中兩敗俱傷,身心俱疲,感受不到絲毫快樂。
意識到問題后,他們促膝長談,最終達成協議,家務分攤,每天晚上晚飯后,輪流照看孩子一個小時,直到孩子睡著。其中一個陪伴孩子時,另一個可以專心工作。等孩子睡著,兩人再一起工作。
從那以后,夫妻不再是對立方,而成了并肩作戰的盟友,養育孩子和做家務的時間也變成了快樂的二人時光。
我們常常在潛意識里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如此一來,失敗就不是失敗,而變成了被拖累。我們也可以以無辜的弱者形象活得坦然些。事實是,你無意中犯的錯誤,有一半甚至全部被你強加給那個所謂的“禍首”。最后的惡果卻由家庭的每一個人來品嘗,而最無辜的就是孩子。我無意為男人們開脫,只是,他們固然有失職,而你則成了幫兇卻不自知。
你必須意識到,只有當他逐漸承擔起家庭的另一半工作,他才能在同你一起努力解決一個又一個家庭問題的過程中成熟起來。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看著他和你親手打造的家越來越好,他才會更加珍惜和愛護。
看著他親自教育的孩子慢慢長成他夢想中的樣子,成就感會讓他享受這個過程,這也是他作為父親應該獲得的美好體驗。
他會由衷地愛這個家,繼而感恩你一直以來的相濡以沫,同舟共濟。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放手和旁觀,給他適應和學習的時間。在必要的時候,扮演一個老師的角色,給他恰當的指導,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END
歡迎大家閱讀我的文章,如果喜歡,請點小紅心??,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