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國平
一天晚上,兩個室友從外面參加活動回來。一臉風塵和疲憊,但能看出她們很開心的樣子,于是好奇地問了一句,怎么樣,今天好玩嗎?室友說:“你沒去真是太可惜了,我們一群人在一起特別開心......下次帶你一塊吧!別整天窩在寢室了。”
那時,我正在寫東西,敲敲打打間,頭也沒回地說,“我還是不去了吧,我不喜歡有那么多人的環境。”室友不折不撓,“人多怕什么,你要是害羞,就只和我們說話,我們帶你玩。”
我想了想,對她說:“我從小性格就是這樣,在人多的環境下會焦慮,和陌生人說話會緊張。我覺得大多的社交都是低質量的,交到的朋友過幾天就沒聯系了。待在自己的小天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反而樂得自在。”
我知道,我一直是一個內向的人,不會主動去和人交流。同學們都以為我是害羞,喜歡安靜。父母也總是催著我多和朋友出去玩。初中、高中,生活都過的很平淡。和幾個最要好的朋友周末去書店逛逛,課間就看看書,寫寫字,放假也頂多去公園走走。現在回想一下,其實過的挺單調的,但我知道,這樣的我其實最真實,也最舒適。
我在生活中遇到過的每一個外向的人,聲音總是清晰有力,人前總能侃侃而談,遇到什么都能主動上前。因此,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與同學有更多的交流,課余生活也非常豐富。不像我,一旦在眾人面前講話就會非常緊張,不知道該說什么。有機會都不敢爭取,生怕自己做不好而丟臉。因此,在外向的人面前,總覺得自己像個小透明,發著微弱的光,默默壓下心里的不甘。
是不甘,其實也是自卑。我也曾想要變成大家都關注認可的外向型人,嘗試了好幾次,但均以失敗告終。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我有些自卑,因為這樣的我是不受歡迎的。我想要變成一個外向的人,我該怎么辦?——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有這樣的想法,那么,請你認認真真地看下去,因為接下來這本書,將會告訴你:
你完全不必因為內向而自卑,內向的性格照樣可以成就一個足夠優秀的自己!
一.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區別在哪里?
美國人自視為一個外向的種族,而這意味著美國人已經丟失了對自己真實的評價。調查顯示,有1/3~1/2的美國人都具有內向的性格傾向——換句話說,在美國,兩三個人中間就會有一個性格內向的人。
內向性格通常被視作不自信和悲觀,而外向的人往往更受主流文化的認同。
社會上外向理想型人往往更多,因為健談的人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容易得到面試官的認可和領導的器重,他們在人群中也會格外顯眼。而且有研究發現,那些健談的人總是比安靜的人更聰明一些——即使侃侃而談的天賦與那些好想法之間并沒有任何的聯系。
哈佛商學院的教學方式、公司里的所謂團隊合作、brain storming的工作方式、卡內基的成功術等等。現在看來,我們學校也完完全全是按這個模型設計的:強調課堂討論、口頭表達、團隊合作、project and presentation。而這些能力還成為我們的畢業生為雇主所喜愛的優點,因此,很多原本內向的人也會在這種社會要求下逼迫自己成為一個看起來非常外向的人。
然而,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究竟有什么差別呢?
榮格說,內向者往往是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則傾向于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內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們之于身邊事物的意義上,而外向者則會投身到事件當中。內向者會在他們獨處的時候為自己充電,而外向者則會在社交活動滿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時候為自己充電
本書的作者總結了三個不同點,即:對刺激的反應、精力來源和思考路徑。
內向性格的群體在生物學上有個名稱,叫敏感性應激群體。他們天生對外部的刺激更敏感。因此他們寧愿一個人待著,不用去理會外在刺激可能帶來的影響。
外向的人像一個太陽能電池板,必須要有別人在,從別人的互動,評價中他們才能吸收到能量,覺的有存在感。他們要不斷的通過社交來充實自己。而內向性格的人像是個蓄電池。他們從自己的內部世界獲取能量,要一個人呆著的時候才能自己充電。
內向型的人想問題一般比較慢,比較深。他們有一個想法一定是深思熟慮之后才會說出口的,是慢思考。內向性格的人喜歡保持專注,喜歡長時間的琢磨一個問題。
二.內向性格需要改變,可以改變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內向者,也不存在絕對的外向者。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個人,那他必然是個瘋子。” ? ? ? ? ? ? ? ? ? ? ? ? ? ?——榮格
我們可以從一些科學研究結論中得出,高度應激性是內向性格的一種生理學基礎。另一些研究則認為性格其實是由基因決定的,約有40%~50%受基因控制。
但是,我們不能將內向和外向性格簡單地歸結到天生的神經系統上去。實際上,造成內向性格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來源于幼兒教育中所受的挫折,也可能是個人發展中偏激而沒有得到糾正的自我認知等。
另外,對公開演講和展現的焦慮其實是人性中最原始最典型的部分,而不是內向者的專利。社會生物學家E·威爾遜認為在我們的祖先還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時候,凝視就只意味著一件事——我們被某個野生動物盯上了。我們還會淡定地待在那兒嗎?不。你的本能只會對你說——快跑!
根據基因-環境作用理論,那些遺傳了某些性狀的人傾向于尋求生活經歷來強化這些癥狀。而任何一種性情都會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性格像橡皮筋,富有彈性且可以隨時拉長,但是這種拉伸是有限度的。就好像你將身子探出窗外(危險動作請勿模仿),能看到更遠的地方,有新的體驗,但這并不代表你能夠離開房子,你必須在摔出去之前將頭縮回來。雖然我們可以超越性情的限制,但最好的選擇還是找準自己的位置,正視適合自己的那片領域。
內向性格不合群,不善于社交的同時,其實擁有很多外向者不具備的優勢:
內向性格的人創造力更強
孤獨的時候,想法是最不受抑制的
內向性格的人想象力更豐富
更容易與人共情,架構一個完整的邏輯鏈
內向性格的人善于傾聽
更容易給人可靠值得信任的感覺
內向性格的人更容易在一個領域保持長期的專注
更容易成為專家,藝術家
所以,內向的你不必自卑,真正改變世界,推動文明向前發展的人都是有這種內向特質的。因為擁有這些優勢,他們做事更加沉穩——這也是領導者必備的品質;思維更加敏銳——誕生了很多藝術家和思想家;能做出顛覆性的成果——這才是對世界真正的貢獻。
因此,內向者平時要勇敢的做自己,不內疚,不自責,安安靜靜的做個內向者,不試圖改變性格,但在需要的時候勇敢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的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存貨,才會取得應有的成就。
三.內向者如何將劣勢變為優勢?
如果在你的靈魂里,自卑感在悄無聲息地不斷瘋長,只要你同它一樣堅毅,那你也是幸運的。
內向者是孤獨的,所以自卑,焦慮和恐懼也會如影隨形;但內向者也是堅毅的,安靜而堅定的力量更能激發內在的潛能。
作為一個內向者,我深知自己最害怕的是什么,無非是別人探尋的目光和面對眾人的緊張感。但若要適應社會,成就更好的人生,這種公開場合的表達是不可避免的。針對這一點,作者也給了我們幾個實用的建議:
1.做好充足準備
相信這對于內向者來說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我們平時最愛做的事就是為未來做準備。當你做好充足的準備,即使是焦慮緊張也能告訴自己我已經準備好了,再怎么樣也能將任務圓滿完成,只是可能缺乏自信,下次一定會更好的!
2.和自己制定契約
其實內向者不愿意參加過多的社交和展示,并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到,而是缺乏動力,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和自己制定一個契約吧,在特定時間,戴上外向的面具完成一定的交際任務,展示足夠多的次數,之后,給自己一些獎勵和一段時間的恢復期,例如自己在家里喝喝小酒唱唱歌,單獨待一個下午,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
3.福爾摩斯觀察法
當你定時變得活躍之后,遇到突發情況或者仍然克服不了緊張感怎么辦 ?其實你是過于關注自己的感受了。用這個方法,就像大偵探福爾摩斯破案時那樣,觀察對方,將內部注意力轉移到外部,把對準自己的那架攝像機拿出去。
好姑娘,內向是你的一部分,也必定成為你優秀的原因。不必自卑,也不用焦慮,內向性格只是一種傾向,只有在你將它看做一個問題的時候它才會成為問題。形成自己的個性就是力量。有效利用你的稟賦——比如堅韌、專一、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歡或有意義的事情吧。
譬如寫作。寫作是用一種深入靈魂的語言,表達對世界的真切感受。如果你感到不安,或者有心情沒有地方寄托時,就動動筆寫一兩行文字吧,也許不會有人看到,但你的世界,卻因此變得堅強而美麗,你的生命,也會變得更加豐富,更有張力。
譬如欣賞一幅畫。然而真正偉大的藝術品不必追隨潮流,因為它本身就能引領潮流。
譬如思考人生。當然 ,在你思考一段時間后,你會發現人生其實是不需要思考的,而是去體驗,去感受,是用你敏感睿智的心,一寸一寸地拓荒出來的。
所以,我的好姑娘。
你要記住: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后是成長。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