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新生一對一見面會,昨日開啟,今日結束(其實有些小組好幾天就開啟,有些小組需要后天才能見完)。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項重大的工程。
做之前,很多人心中有疑問:
五百多位新生,平均每位約談20分鐘左右的話,那需要多少時間呢?
我們是公立學校,就算了解了孩子的情況,你又不能拒收他們,這個活動有什么意思呢?
這是為分班做準備嗎?
有的家長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我們的意見他們聽得進去嗎?
我們的老師如果遇到那種非常需要調整的孩子,我們如何才能專業地解決這些問題呢?萬一我們顯露出不專業呢?
疑問歸疑問,事情還是必須做。
事情不但要做,還得體現以下“四性”:
全員性——全校所有老師參與此項工作,除非病假孕假。共分成24個小組,行政、年級組長和一些骨干班主任擔任組長。
一致性——由學生家長發展中心提供話題,針對學生的,針對父母的,針對家庭的,全面了解學生。
指導性——每一個問題的背后都有我們的觀察點,每一個觀察點背后都需要我們老師做出專業的分析與指導。
啟發性——(這是事情結束后想到的,主要針對老師,這可能是順帶的福利)每個組的二十來個家庭,父母和孩子,所呈現出來的樣態,對參與見面會的老師來說,有很大的觸動。
現在,我就來談談對我的啟發吧。
第一,爸爸缺位的孩子,樣態是“失衡”的。
我們這一組,有三個家庭都是媽媽帶著孩子來參與(我們的要求是孩子父母一起參加),爸爸未能到現場的原因基本都是爸爸出差了,其中有一位據說在國外,要好幾個月才回來。有一個家庭的孩子是女孩,表現得還好。而另外兩個家庭都是男孩。一個來了之后,是基本不能安靜的,但他的媽媽會非常非常嚴厲地吼他,他就安靜一會。他媽媽自己都說:“只有我才吼得動他,只要我不在身邊,他就不安靜。”另一位是媽媽不管怎么對他說安靜,他都不能安靜。還粘著媽媽,不愿意和我們交流。
也有父母一起來的,但一進門開始,父親是大大咧咧坐在椅子上。問他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事情,他說:“因為我只是周末才回來,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都是他媽媽在弄。”然后,我們會瞥見他拿著兩個手機,好像還有三把車鑰匙(牌子就任意發揮想象了,呵呵)。那孩子啊,說話的聲音裝怪,讓他安靜坐會兒吧,他要不了三秒就改換一個姿勢,而且臉上的微表情無比地豐富。更關鍵的是我們幾位老師對這個孩子用了一些鼓勵的方法,基本不管用。我們對這位爸爸說:“媽媽永遠代替不了爸爸,媽媽對孩子養育很多,爸爸還需要多多關愛媽媽?!眿寢屨f:“我就喜歡聽這課。”雖然我們這算不上課,但看那位媽媽,一定是憋著一些委屈。
幾乎每一對家庭,我們都會建議爸爸一定要參與孩子的成長,又尤其是男孩子。
第二,父母和諧的孩子,樣態是“健康”的。
有的孩子真的就是“根正苗紅”,從三個人坐到位置上開始,這種和諧的氣場就通過孩子體現出來。
孩子是大方的,敢于表達。落落大方做自我介紹,回答我們的問題。不做作,不扭捏。
孩子是快樂的,面帶笑容。無論問什么,孩子都帶著笑容。
孩子是誠實的,不討好任何人。當問到“家里誰陪你最多”“家里誰最喜歡看書”,都不用看父母的臉色回答。
每當看著那些較為自律又懂禮貌的孩子,而且又會透露出小大人般的成熟時,我們都覺得舒心很多。
第三,父母“無知”的孩子,樣態是“頑劣”的。
這里的“無知”,主要體現在父母沒有重視家庭教育,或者說家庭教育觀念不一致。
比如說有的父母在這樣的見面會上,還在相互指責,壓根就不尊重對方,還在不停地甩鍋。
比如說有的孩子在老師問了一個“你喜歡看書嗎”的問題后,會動手去打提問的老師。
比如說有的孩子壓根就請不進教室,躲在樓梯處不出來。
比如說有的孩子一直粘著父母,不敢放手。
這樣的孩子,是體現我們專業的時候。
還有兩個月,他們就要進入我們學校。我想,通過這樣的見面,多少會對一些家庭有觸動,知道怎么去調整,怎么去做小一入學準備。
對我們的啟發還在于:沒有結婚的,或者家里孩子還小的人,大體上知道該怎么去做父母了。
每位孩子面聊結束,我們都會祝他有一個快樂的暑假,9月份開開心心地來開啟小學生活。
希望這樣的祝福,都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