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世界中作繭自縛絕對是貶義詞,可對蠶們來說卻是他們努力的目標,是他們的“人生”。
從蠶卵到蠶蛹,一般得四十天左右。中間蠶寶寶們要經歷幾次磨難,在每一次吃飽桑葉后都要用3~4天時間來脫皮成長,然后再吃再脫皮成長,這時的蠶最脆弱,沒有一點抵抗力,即使一只蚊子的叮擾也可能讓其斃命;直到最后一次飽食桑葉后,身體差不多成黃色或金黃色時,就意味著可以“作繭自縛”了,最后在繭里的就是黃燦燦的蠶蛹。
大多數蠶寶寶按照祖輩的生活道路生活,都成功地用繭把自己縛住。繭的形狀一般都是橢圓形,細細看也不一樣,有的細細密密干干凈凈,有的表面則粗細不均凹凸不平,有的表面還有污漬(某人說蠶寶寶憋不住尿床了)……想來也與人一樣,個性不同繭也有差異,有的蠶仔細,有的蠶粗放。你看有一個繭竟然是圓的,表面粗糙,色澤略為暗些,想這個蠶寶寶定然是李逹般的性格,有能耐卻又不耐煩循規蹈矩;最奇特的一個繭從側面看居然成胎兒形,這個蠶寶寶是最聰明最具有創造性也是最會享受的,它不受規矩約束它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個繭,既然自縛是擺脫不掉的命運,本寶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舒服地縛著……不論形狀不論大小,這些寶寶們起碼都在努力做著本職工作——作繭自縛。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也有,同樣,蠶多了什么樣的蠶也有。在摘繭時,白白的繭上赫然爬著幾只蠶寶寶,一只較為瘦些的正抬頭四處張望,蠶農說:它沒有吃上桑葉,吐不出絲結不成繭。或許別的蠶在吃時,它正貪玩呢,等人家已結成白白的繭時,它只好四顧茫然,或許有些后悔,有些孤寂 ;還有一只較為胖些的正臥著一動不動,蠶農說這是只懶蠶,吃得肥肥的卻不想吐絲結繭,或許是不想自縛吧,你看它神態悠閑,才不理祖輩們的叮嚀囑咐呢,吃主人的桑葉讓別的蠶自縛去吧!而另外的幾只蠶可能是病了,他們無力吐絲,無力作繭自縛,只能悲哀地等死。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摘繭,邊摘邊與蠶農嘮嗑,了解了好多蠶的知識,很是高興。臨近尾聲竟然又有新發現新驚喜,有兩只繭上都各留有一個蠶頭大小的口子,其中一只蠶腦袋還留在外面,蠶繭也薄,蠶農說是桑葉沒吃夠,所以沒有足夠的絲做成一個完整的繭。我撲哧笑了,想它肯定也是個愛貪玩的家伙,別蠶吃時它在玩,等人家吐絲結繭時,它著急了,胡亂吧啦兩口桑葉便匆匆上陣,豈知肚里沒貨,所以自縛失敗。還有一只繭上留有口,但蠶已不在繭里,這只繭呈橢圓形很厚,是一只能抽絲的成功的繭,可這只蠶為什么不自縛呢?顯然它是有能力的。我想他是這所有蠶里修行最高的蠶了,他不想違背祖訓生活,可它又預見了將來的被蒸的命運,它不想縛住自己把自己白白交出去任其擺布,所以提前逃走了,可我相信它是羽化成仙去了。
所有成繭最后被人統一收走,先要上籠把繭蒸熟,至于后面如何抽絲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那蠶的生命就此終結,蠶蛹成為人們的口中食。
當然,如果養的是種蠶的話那蠶蛹最后會破繭而出成為蛾子,然后產卵,進行生命的輪回。
20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