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下午,“第一線”全國教師高級研修班(第10期)閃電演講。所謂閃電演講,就是7分鐘演講一個自己的教育故事,多一秒都不行,半個字都得吞下。少長咸集、群賢畢至。演講報名11人,而后是現場演講,即想演講誰就上臺講。演講之后,大家暢所欲言,氣氛在問對與聆聽中思潮涌動。
聽了三個,無非就是她們自己在教學教育過程中所做的分享一下而已,也沒有什么令我耳目一新之處。頗覺失望,第四位上場的是張寧,即藍色冰川,前年在溫州那一期他是主講嘉賓,分享的是他的成長經歷,就是從他那兒才聽說和明白“跨界”思維有多么重要,也是從他那兒了解到六神磊磊。據說,他是因為“第一線”而改變人生的,他盡管早已離開體制,但依然每期必參加,稱其為開腦洞。今天他只講7分鐘,會講什么呢?依然是特別鮮明的ppt,他分享從魔劍新都到找”底褲“歷險的生命成長旅程。從養蠶的經歷說起,說起蠶的的作繭自縛與破繭而出,蠶專注吃桑葉,后作繭自縛到極致,而后破繭而出為變態,專注、極致、變態,他發現這就是一個生命的成長,專注地體驗、有發現的眼睛、永遠有激情,一定能完成變態、達到極致。
冰川對作繭自縛的理解忽然點醒了我之前的感受,我和大部分同行其實正處于傳統意義上的作繭自縛,把自己圈在一個安全的小空間里,過著自以為是的生活,就像那些沒有專注吃桑葉的蠶寶寶,費力吐絲也不能把自己的繭子自縛起來,于是在漏風的空間里僵死,再也沒有破繭而出的機會。
而我就是沒有作繭自縛能力的人,這個過程其實是變態的前期。比如,自己沒有勇氣上臺演講,還要看輕演講者講得沒有新意;比如互動提問時,自己沒有思考還要指責別人問題的啰嗦無價值;曾有多少次機會就是因為沒有作繭自縛的勇氣,而流失了破繭而出的可能。
再聽同伴的演講,發現他們真是可敬可愛,一個開書店的小伙子講了“閱讀當中的數學問題“,用三個讀書人個體來揭示社會的普遍,這是多么智慧的切入,又是多么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啊。
《無極》電影中有一段視頻“學會奔跑“”只有你心里有了渴望,你才能學會奔跑。“這種渴望不也是另一層意義的“作繭自縛”嗎。
11人演講后,臨時加了自由演講。我想,這毫無準備就上去演講,能有幾人?沒想到率先上去的是坐在我右手邊第三個位置的,她說她在當地一所名校工作26年,出來到普通小學校長三年,她說這三年是她最好的生活。仿佛重生。聽了周校長演講,真是欽佩。我感覺她如今正在幸福快樂地編織繭子作繭自縛,不久的將來就會破繭而出。
最讓我噓唏的是甘肅天水的小伙子,他手舉得老高,干脆站起來,為了要發言,這個小伙昨天坐在我旁邊,我已經被他震撼到了。比如,昨天第一個開講的是歷史教授雷頤,我們大多沒有聽說過。這個小伙在開講前的一個小時內(為了搶第一排座位,提前到會場),埋頭在讀A4紙上的資料,邊讀還邊畫,我好奇湊近一看,才知道原來是雷頤的文章,有好幾篇。再看他的抽屜里,有厚厚一疊拉出來的A4紙,超100張。他搶到了話筒,但是首次亮相,卻只說了三言兩語就無語了。
其實,從昨天不多的幾句對話中,我覺得,他孤陋寡聞,他沒有聽說過“得到”,也不知道“范美忠”和“范跑跑”的關系等,他和我們團隊里的舟、溫、章的儲備沒法比。他說,要點亮自己。后來每次自由發言和提問,他必定要搶話筒。而且一搶到就滔滔不絕,大多數所講的都是淺顯而且啰嗦的,為此主持人范美忠不客氣地打斷過兩次。
然而,我覺得,他的狀態正是專注在這件事情上,他專注地啃“桑葉”,專注地表達他思考的觀點,他逼迫自己在作繭自縛。可以說,他是被“第一線”徹底點燃,而后也點燃自己的一個。假以時日,三五年后,十年后一定能夠做到極致,然后變態破繭而出。
回到本人,在為他們感動敬佩之余,內心頗為掙扎。一個沒有主動去專注,去作繭自縛的人,要想破繭而出,是沒有機會,是不可能的。生命的旅程都是向死而生,這“生”是一眼看到“死”,還是讓這“生”有點色彩,甚至變態?
修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