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幾位很好的桌游朋友,其中有一對是親兄弟,一個叫塞巴斯蒂安,一個叫托比,前兩年的時候,這對兄弟幾乎每個周末都會來我家里同大家一起玩桌游,到后來每個周末,就只有塞巴斯蒂安來,托比極難抽身來探望我們,就連圣誕節也只是手機上互相發送個祝福而已。
有一次我實在按捺不住,就問塞巴斯蒂安,你弟弟呢?這才曉得他愛上了一個女人,那女人還帶著兩個女兒,托比他一邊要工作,一邊要照顧這三個女人,很忙,而且即便不忙的時候,也寧愿同這三個女人處在一起,再后來,這兩個女兒又喜歡上了狗狗,托比便買了一只大犬給她們,當然了,女孩子們主要是跟犬玩,照料狗狗的事情,比如買狗糧啊,給狗狗造屋子啊,也都是托比做。
塞巴斯蒂安這樣跟我描述托比現在的生活:簡直就是一個工作男加家庭婦男模式,早起做好早餐,吃完送女兒去學校,然后去上班,若非公司里有急事,送兩個女兒去學校的事情是不需要他女友幫忙的,下班后女友做飯,但是他會負責陪兩個女兒去林子里玩,遛狗,或者一起讀書。總之,托比的時間和心思,都放在了三個女人和狗狗的身上。
這周末塞巴斯蒂安開車載著我和另一位好朋友去超市買吃的,停車的時候恰巧看到托比的車也停在那里,果然,不一會兒就看到他推著滿滿的購物車出來,購物車里,基本都是三個女人和狗狗用的東西。
有時候我和男友也會去塞巴斯蒂安家里,塞巴斯蒂安住在郊區,以前他和托比都是住在二樓的,但是現在托比自己在市里買了房子,同那三個女人和一條狗住在一起,但托比也經常回老家。有一次,塞巴斯蒂安帶我到托比的房間里找CD,結果我就看到相片上那三個女人的照片,母親大概也就三十歲的樣子,是個歐洲人,而兩個女兒卻是黑人......
塞巴斯蒂安同我解釋,托比和這個三十歲的女人,其實并未結婚,他們只是彼此歡喜,在一起開心,便在一起了,兩個女兒,實則是非洲難民,他們收留的,但為了他們,甚至決定不要孩子。
同托比一家相似的還有我們的鄰居施密特“夫婦”,這對“夫婦”都是婦科醫生,就在本地市醫院工作,今年的一月份,施密特夫人還生下了一個男孩子,兩人可以說彼此非常恩愛,很明顯就是一家人。那么我為什么要在夫婦二字上加書名號呢,因為他們壓根沒有注冊結婚,也就是說,從法律層面而言,他們不過是未婚同居者罷了。
再然后就是我的教授和教授的夫人了,他們是在自己的孩子二十九歲的時候才領證結婚的,也就是說之前他們其實只是生活伴侶,而非夫妻。
我舉上面三個例子主要是想說,在德國,領證結婚,并不是生活必需的一件事情了,互相歡喜便在一起,而且互相照顧互相付出,不喜歡了便不處了,沒有那么多是是非非的牽扯。
可能有人就會說了,他們不愿意結婚是因為離婚的成本太大,尤其是在德國,若女人生了孩子,孩子不帶到2歲3歲是不允許工作的,這種情況下男方就得付給女方三分之一的工資蕓蕓,負擔重,自然不愿意結婚,惹上這些法律義務。
是,是有人因為這樣的原因選擇不結婚,可我在自己身邊看到的這些人,沒有一個男人說是因為負擔加重才不娶女人的。雖然沒娶,但他們照樣把工資拿來給女人和孩子們用啊,也照樣為女人孩子付出時間和關愛啊——婚姻原本就是一種儀式,向大眾宣告自己對某人的所有權,你覺得這儀式重要,它便重要,因為它昭示你的慎重和嚴肅,并間接向世人承諾,此生必對自己的伴侶忠貞等等。但儀式終究只是一種儀式,過日子還是得看情和義,若少情少義,儀式再華麗又有何用?
也曾經跟一個留學生朋友談及此事,我這朋友說,若一個男人不愿意娶這個女人,我相信,他肯定不是真愛她。
這話我真的是聽膩了。
不止他一個人這么說,很多很多人都這么說!
我就想,咦?
男人不娶女人=他不愛她?
真的?
No,NO!
前面三個例子明顯就是反例。何況,每個人的愛情經歷都不一樣,你一個外人僅僅憑借他不能娶她,便斷定他不愛她,天哪,你的邏輯就這樣單一?
我在德國這么久,認識這么多德國朋友,我從來沒有在同他們聚會的時候聽這個人說那個人閑話,聽這群人八卦誰跟誰有一腿,或者誰跟誰要結婚要離婚了。
大家就是很自然地看待一切現象的發生,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自有它的道理,人家生孩子了,你送個祝福就可以了,沒必要來一句,哎,真假啊,你那肚子是拿什么塞進去的吧?人家結婚,你也祝福一聲就好了,沒有必要來一句,哎,你那個前男友怎么不跟了?
很多事情,其實自有它的預兆,你只要循跡而行,自然對待即可,抱著太功利的心和眼光看,只會讓你自己累而已。婚姻,亦如此。結不結,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選擇,何況這個社會,已經不是父母那個年代了,婚姻真的不是一件必需品,而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罷了。
生活中,比婚姻更為重要的是擁有托比那樣樸素誠愛的心,無事時,帶著三個女人和一條狗,暢游山水,采花種地;有事時,專注去做,心無旁騖。
你會說,是啊,人家德國父母不逼婚啊,而且人家有錢啊,還有,人家福利好啊......
你要真這么說,其實我也不想辯解,因為確確實實現實當中這些問題存在著。但我還是覺得要不要結婚,跟真愛一個人,壓根不是一回事,而且,能決定你自己內心的,始終是你自己,你的父母以及社會的因素,都不過是外在因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