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來生了一場大病,加之忙于各種工作,心情頗為煩躁。突然想起來了幾本借過來的書還沒看,然后整天除了上課就是看看書。
大概是覺得我悶了太久,朋友過來找我:“咱們出去玩吧,你看天氣涼爽,最適合出去了。”我搖了搖頭很果斷:“還是算了,生病了,我就不去了。”
我說的是極為誠懇的。朋友也許是感受到了什么,突然就拿起我桌子上的書也看了起來。大概沒過多久,他抱怨的聲音就傳了過來:“你這看的都是什么書啊?這么沒有意思,你還看,有什么用呢?”
他拿著的赫然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本書《無聲告白》。
2、
作為一個出生在農村的、生活中充斥著“讀書無用論”的環境中的愛讀書且并沒有因此而走向人生巔峰的人,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是這樣的議論:“天天看書,都成書呆子了。”“你看的這些書有用么?”“這些書你能用來賺錢么?”
我的回答只能是默然,也并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說實話,我到目前還不知道讀書有什么用,我不是開玩笑的來說的。
但奇特的是,我相信,一件事有沒有價值,只有在做這件事的人才可以評價,外人是沒有這個資格的;我也相信,堅持下來,總比我放棄來得好很多。大多數的堅持都收到了他們意想不到的東西。
3、
偶然在簡書看到了豆瓣知乎,便去下載了一個,然后不知道是在那個平臺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除了技能類的書,其他的書都是沒有用處的。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行為就是讀書,真正有用的知識,都是一些通俗的常識,你平時都能從大部分人的閑聊中,媒體中了解到,不需要自己花時間去讀。”
看完之后我又把它們刪除了。
說這段話的人,如果讀過了很多的書,那么我個人覺得他是一個功利性的讀者,沒有享受過讀書帶來的種種快樂;如果他沒有讀過很多的書,那么這樣的結論是否就有點牽強附會,純粹就是外行人的武斷之詞了。
4、
先不考慮“實用”不“實用”。隨著對讀書的偏愛與日俱增,自然在其他方面的,比如說社交上自然就少了一些。
朋友說過我很多次:“你讀了這么多的書,有什么用呢?你覺得你能夠成為一個大作家,或者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么?”
在他的眼里,我是終此一生也不一定和其他人有太多的區別,那么讀這么多的書有用么?或者它可以幫助我賺錢么?畢竟我喜歡的不是那些所謂的“務實求真”類別的書,不是教你如何“賺錢”的書。
但我從不相信我讀的書是無用的,哪怕就“實用”主義來說,我都相信著總有一天,它們會被派上用場,讓我將他們發揮出來,只是這需要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從而能夠很好的展現出來。
5、
《倚天屠龍記》里我記得有這么一個橋段,說是武當門人遭遇不測,張無忌來救場,但是他不會什么好的招式。武當的一個長老就臨時教他。張無忌是學一招忘記一招,可偏偏武當長老說他悟性很高,已經學會了。然后在打斗中張無忌確實展現出來了武當的風采,果然不出長老所料。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
最開始,我們所讀的書是零散的片段,連自己都覺得看完就忘了,但慢慢的那些片段會逐漸增多,然后你通過你的思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出現在你腦海。你需要的時候,自動翻頁,隨時都可以調用出來。
同樣的也會有人反駁說,我們終生所學的,都是注定會忘記的呀。
可是忘記就忘記了嘛,我們學會了學習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我們曾經記住過、擁有過,知道這些改變過你的東西就足夠了。
6、
學者朱光潛說過: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我相信讀書便是我寄托心神的東西,它或許沒有讓我變得更好,但是至少阻止了變得更壞。
也正因為這樣,在我依舊不知道讀書有沒有好處的時候,能夠繼續的堅持地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