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當~終于看到書中第98頁開始講述最最著名的《日出印象》了!
開始寫這篇讀書筆記的時候也看過其他的資料,畢竟作者雖然出生在大陸,但是長在海峽的另一岸,所以一些人名、地名甚至作品名的講法是略有不同的。比如前文說過的“卡蜜兒”,在大陸譯者或者作者口中就是“卡密耶”;同樣在本文肯定會提及的《日出印象》,這幅畫的誕生地也是有差別的,書中是“哈佛港”,而在大陸這邊的說法是“阿弗爾港”。
書歸正傳,開始我的讀書筆記正文。
在書中看到這幅畫的第一印象就是:除了畫中的像鴨蛋黃的太陽之外,周圍怎么模模糊糊的感覺,難道真的是憑印象畫出來的?好像跟媒體評論家說的差不多哈“保守派的媒體評論家勒羅伊(L.Leroy)撰文大肆諷刺,侮辱稱一個年輕畫家不認真學習古典技巧,只會胡亂涂抹印象”。
可是仔細想想曾經在花蓮看過的日出,還真的就是只在關注那個紅點點,忽略了周圍其他的景物,畢竟是看日出嘛,要完整的看這個過程才算是欣賞日出,周圍的景物可以等下再看。
“他全神貫注,等待水面上第一道日出的光,凝視那一道光拉長,閃爍,在水波上顫動,他拿起畫筆快速在畫布上記錄著,不斷凝視,不斷記錄,每一次記錄玩,抬起頭再看那一道光,光的色彩、色溫、強度、位置,又都改變了。”
在那個沒有彩色9連拍的年代,依靠畫筆來記錄日出想想就會覺得很難,肉眼觀察后低頭調色,再快速記錄在畫布上,抬頭一看,太陽的位置和光變了。
莫奈或許會覺得無力而且沮喪,他沒能復制出來他眼中的日出之光。其實應該還有作者沒有寫出來的感覺,比如“眼累”、“感動”。我曾經在臺灣花蓮的洄瀾客棧觀賞過日出,那是我頭一次看日出,從最開始早晨爬起來的迷迷糊糊到徹底清醒后端坐在窗前看,發現相機沒在手里,又用最快的速度從床頭拿相機回到窗前,再到不錯眼珠地等待,直到盯得眼睛累了,需要靠眨眼緩解視疲勞的時候,那個圓圓的“鴨蛋黃”一下子從海的盡頭蹦出來。是達到目的的欣慰,是看到日出全過程的滿足,還是某種感動,亦或是眼睛睜得累了,我的眼睛濕潤了。
上一篇:《蔣勛破解莫奈之美》09:印象派大師莫奈患有白內障的原因竟然是……
下一篇:《蔣勛破解莫奈之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