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釘
寫在前面的話
4年前,我第一次做媽媽,從此便踏上了學習育兒的道路。
買過許多書,也關注過許多育兒專家,遇到問題東問西查……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如今已經有兩個孩子的我,好像才看到了一點點光亮。而這光亮,也許是近幾年的累積使然,也可能是因為我終于走上了一條對的路所得。
走著走著,我迷上了成就自我,而不再是單純的怎樣育兒。似乎漸漸偏離了初心,又似乎才踏上了正軌。原來,孩子的到來真的是來成就我們的。今天,坐在電腦前,安靜地敲下這些字,心里充滿了感激。
當媽這幾年,雖然狼狽多一些,焦慮多一些,做錯很多。但是在這個過程里,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這真的是生命中的里程碑事件。所以寫下此文,梳理自己的同時,也將這些感悟分享給更多在路上的你們,希望我的這一點光亮能給你一點微弱的溫暖。
都在講,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信奉著這句話,深知原生家庭的重要,在大兒子出生的這幾年,我以此作為養育的信條,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忍;面對孩子的索求無度,忍;面對孩子停不下來的依賴,忍。
別人眼里的我,是一個從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好媽媽,可是誰也不知道,我忍得有多辛苦,誰也不知道,我也會突然爆發,嚇到孩子,甚至還打過孩子。
無條件的愛,真的太難了,即使母愛泛濫,我依然做不到啊做不到。而這種信條讓我壓力山大,做不到的時候覺得特別愧疚,沖孩子吼過,過后又特別自責,自責過后,繼續練忍功,惡性循環。
我一定要給孩子一個無憾的原生家庭!我一定要做一個好媽媽!曾經多少次,我在心里暗暗發誓,但是面對熊孩子魔高一丈的技能升級,我實在打心里hold不住。我的脾氣爆發地越來越頻繁且不受控制。為了能給孩子充足的陪伴,有段時間我甚至陷入了抑郁。白天上班,晚上帶娃,周末更是要求自己全心陪伴,好累!好難!
我覺得自己要瘋了,家里總是火藥味十足,和老公也日漸疏遠。然而,把自己逼瘋的卻是我自己。我知道身邊有太多的年輕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擾,她們被“好媽媽”綁架,連逛個街都充滿了負罪感,每次小小偷個懶里面都藏著對孩子深深的歉疚。我深深理解她們,也心疼她們。
可是這樣損耗自己的的路行不通。媽媽是一個家庭的承托,媽媽是大地一樣的角色,如果媽媽本身情緒波動很大,那么這個家庭注定不會安定。
我們做媽媽的首先要做的就是,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關照自己的內心,因為,心若安好,便是晴天。育兒先育己并不是一句空話,這是實實在在的干貨。想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首先要給自己無條件的愛。
如今,我不再是那個任勞任怨的“好媽媽”,我不會把自己的全部時間用于陪伴孩子。我開始習慣關照自己的內心,尊重自己的想法,保護自己的愿望。
我會在累了的時候,求助身邊的親人幫忙,自己則毫無負擔地去看場電影,或者跟老公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短途旅行。等我滿血歸來,給孩子一個雖然陪伴數量少了,質量卻高了的媽媽,一個樂呵呵的媽媽,一個積極向上的媽媽,一個更穩定更有力的媽媽。
前幾日,一個念頭忽然冒出來:"自己要和自己站在一起“,類似的靈感一再涌現。我發現,其實要說的都是一個話題,就是:自己養育自己,給自己無條件的愛。
接下來,我愿分享,在給自己無條件的愛的路上,要怎樣具體地加持到自己。希望這一系列文章能如鏡子一般,經由平凡卻不斷成長著的我,照見你。
什么也沒做,卻覺得特別累,這是因為你的內心在打架。
1.
“我要跟他離婚!”這已經是我最近兩個月,第三次在群里咋呼了。
我自去年參加了浩途家庭成長俱樂部,每個月,與老公的吵架和想離婚的念頭都會準時駕到。
每次情難自抑時,都會來到我所在的分部群里發泄一通,而這里的朋友深知我的性格,又懂得傾聽,知道我”別看今天罵得歡“,一旦發泄完了就開始檢討自己的不對。
果然,在群里跟大家說完老公的壞話,氣也就消了大半 第二天竟然完全好了。開始覺得自己也有錯,并向朋友們解釋,其實老公沒那么壞,昨天只是我的惡意渲染(捂臉)。
在這里,每次我都會霸道地說:“你們別勸我,是朋友就跟我一起罵他!”朋友們總是笑笑,很配合,讓我抱怨個痛快,然后等著事后看我卸下憤怒后一臉的柔軟,再合起伙來取笑我。這簡直成了一個鐵律。
經歷過多次的反復,再遇情緒,我實在不好意思再去群里,唯恐第二天莫名好了,連自己都覺得措手不及。于是這一次,當情緒來了的時候,我選擇一個人待著,默默開解自己。
我知道答案就在那里“是我的問題,并不是老公的問題“,但是我就是到不了彼岸,我的情緒遲遲無法消退。也就遲遲觸不到真相,即使看到了,卻感受不到。
這讓我忽然發現了一個現象,也許是前人早就踩平了的路,但是切身體會之時,還是覺得如醍醐灌頂,將混沌的我澆了個精透。這個發現就是:我之所以久久無法平靜,走不出情緒的迷霧,是因為我的內在在打架。
在朋友那里,我放松地做自己,允許自己的手指出去,都是別人的錯!我被朋友溫柔抱持,發泄被她們允許,情緒自然流淌,眼前也就清明了。
但是當我自己與自己待著,每當我抱怨,心里那個大我就會跳出來,指責那個小我,不讓小我肆意抱怨,向外指責。這情緒就淤堵住了,蒙蔽了心,就總也看不清楚,輕松不起來。
2.
我一責怪老公,另一個聲音就會說”明明你也有錯。"憤怒一出現,就會被打壓下去,情緒卡住,心就無法平靜,還會陷入愧疚,愧疚之中還夾雜著隱忍,隱忍里面還有余怒未消,簡直就是一個多層的夾心蛋糕,只是這蛋糕是苦的。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浩途家庭俱樂部創始人,海文穎在《接納力2》一書中寫道:
人是需要首先活出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兩三歲的執拗期沒過好,青春期進行反叛沒成功,成人后,怎么也得先補上這一課。貌似自己和自己較勁兒,就不就不,實際上是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較勁兒。
這段話像個明鏡一般照見了我。我就是這樣這樣一個標準的、懂事的好孩子,我沒有經歷過叛逆期,整個青少年時期乖順得很。成年后卻容易糾結,害怕面臨選擇,內心永遠有兩個聲音在打架,常常不分勝負,難以決斷。
在心理動力論中,精神分析學家 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精神的三大部分。“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 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許多人有選擇綜合癥,面對選擇總是難下決斷。其實那是因為不敢遵從本我的意志,超我和本我一直在較勁。內心沒有統一戰線,沒有站在一起,就形成了擰巴著的自我。不知道這樣的表述在心理學上是否準確,作為一個心理學業余愛好者,我的親身經歷這樣告訴著我。
3.
《接納力2》中還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
“成人通過自己的視角審時度勢,判斷后事無巨細地告訴孩子怎么處理,這時候灌輸的是一種教條,卻拿走了孩子對情景的感知力。我們為人父母真的要留意每一次對孩子的提點,如果被孩子理解為唯有成人首肯的才是正確答案,我們就會不斷把孩子拉扯著遠離他們的內心,孩子會習得言不由衷。這樣的孩子可能是好學生,能適應課堂,適應老師,能揣度老師心里的標準答案是什么,但卻偏離了成長的規律。”
作為父母,不要給孩子強加一些信條,那些“應該”,“不應該”會束縛了孩子成長的波形。
看第一遍的時候,我注意到自己不要做一個這樣的媽媽,不要把自己的信條強加于孩子。
如今重讀第二遍,我把這段話念給自己聽,念給心里那個超我聽,念給心里那個內在父母聽。請尊重本我的意志,鼓勵內在小孩成長起來,有力量起來。不要將規則強加于本我,尊重他情緒的流動,陪著他一起哭一起笑,相信本我有能力為善。
這便是養育了自己。這些所有的新鮮的充滿養分的育兒信條,我都會先習得,用于自己的養育。
我想這才是育兒的根本,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辛苦卻不快樂的媽媽,也不是一個只會忙碌卻內心脆弱的媽媽。想要孩子習得的,我們先自己習得,這才是育兒的正道。而這里面最根本的是:內在不打架,跟自己站在一起。
4、
當一個念頭升起,比如“我好累啊,真想休息半日,偷個小懶。”這時候一定會有另一個聲音急著說話。也許他會說“能有多累啊,比起誰誰誰來你可輕松多了,再堅持一下吧。”
這時候如果聽從了第二個聲音,心里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一直不舒服,第一個聲音就會不停想要說服那個嚴肅的,充滿管教意味的聲音。兩個聲音最后扭作一團,什么也沒做成,光是這做之前的想,就已經讓你陷入疲憊了。
這時如果有意識地把第二個聲音調整為:“嗯,我看到你累了,你需要休息了,那就休息半天,也沒關系啊,你開心最重要了。”這時候,那個急得嗚嗚喳喳的第一個聲音會慢慢安靜下來,你的心也會安靜下來 。
當一個念頭升起“真是的,都是他的錯,都是他害的,我討厭死他了!”不要急著對這個念頭說“明明你也有錯,一個巴掌拍不響!”
試著對自己說:“我看到你很生氣,是的都是他的錯,讓你這么氣憤。我都看到了,抱抱。”
允許自己偷懶,允許自己自私,允許自己有并不陽光的負面的想法。自己跟自己站在一起,讓本我和超我做一對好朋友,而不是敵人。內在統一了,情緒就流動了,情緒流動了,心就安寧了。
正如《接納力2》中所說:
經歷了充分的指責,才有足夠的心力看到美好。你的情緒順暢流淌之后,發現美好的眼睛就自然睜開了。而你感同身受這種功效后,就可以在生活中,輕松做到對家人的支持了。
所以,養育自己的核心是,跟自己站在一起,不讓內在打架。減少過多不必要的消耗,遵從自己的心,看見自己,溫柔抱持住自己。
親愛的,你能做到嗎?接下來的日子,對自己好一點,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