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8 11:09:50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
大道是沒有名字的。為什么沒有名字呢?因為凡是有名字的法,都是可以被破斥掉的。
既然是可以被破斥掉的,那就是無常,無常即是痛苦。
我記得以前讀法華經,無量旋陀羅尼都現在心中,炳灼森然,自己可以跟自己辯,一環扣一環,無窮無盡,最后就有點盡諸法之極致的味道了。但是后來不小心犯了淫欲,所有的旋陀羅尼就都不見了,這也就是我后來力致于斷淫的原因。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樸,就是大道混沌。前面說大,是指大道的普遍性,無一物能逃得過。
這里說小,是指大道的微密難見。所有的時間,空間,事物,心念,都在大道里面,都是大道,但人們念念用大道,念念都不曾覺知到大道的存在。
如果能識破大道的本源,所有的時間空間當下都會消隕,一切的一切,都不復存在。
華嚴經說一念能入無量劫,就是這個道理。
大菩薩一舉足,即能跨越無量萬億個星系,也是這個道理。
所有的時間空間,都只是我們的虛妄心。
天下莫能臣,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能超越大道,都還在被大道的規則所左右。
就算是出了三界輪回的羅漢,也還在因果里面打轉。
就算是十地菩薩,也還有微細的業惑無明。
只有佛,才是證得一切法,超越一切的因果法則。
但是,佛是自證受用。你學佛,還是在因果里面打轉,不可能超越因果。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國王或大臣,如果能遵守大道的規則來做事,那么就可以使天下歸服。
大道的規則是什么呢?是公平。這個在下面就開始說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的陽氣和地的陰氣互感,于是降下大雨,這個大雨,是很均勻的下到地上,不會說這里多一些,那里少一些。民莫之令,人們沒有命令它。
這里就是舉例,以大雨為例,講大道的公平。
然后由舉例而引申到人事,下面: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始制有名,國家制度的建立,其本初都是講天下大公,人民當家做主。
你們看歷史,無論哪一次朝代的更替,最初打的旗號都是公平,讓每個人都有吃的,讓每個人都不受奴役和壓迫。可是后來慢慢就變了。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有了名義,就要知到適可而止。
比如最初起義打天下,講的是天下大公,人民當家做主。
后來起義成功了,成立了新的國家,官員也都是新的,那么就不能忘了以前起義打天下的
名義(天下大公,人民當家做主)。
適可而止,就是說,你是官員,要你完全跟大眾一樣的公平是不可能的,但你也應當知道要適可而止,因為你不能違背了你原本的名義。
你的官位,本來是因為天下公平的名義而來,如果你現在失去了這個名義,那么你的官位也就不能長久了,很快就會沒亡了。
知止可以不殆。殆就是滅亡。適可而止,就不會滅亡。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很多條的小溪匯成小河,幾條小河匯成大河,大河最后匯入大海。
天下的因果法則也是如此,很多事都是很微細的,在一點一點的改變,這個與前面說的(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相對應。
不要以為你是大官,你就能左右事物的發展,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大道規則是很微密難見的,更不可能被超越,一點一滴的因果,就如同小溪,最后要是成了大海,那就勢不可擋,能推翻一切。
只有看見了極微細,才能夠做到極宏大。
最后之所以會失敗,都是一些微小的細節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