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卡爾維諾的中篇小說《不存在的騎士》,心有所感,遂記于此。文章有點長,請別介意。
王小波曾講過,朋友給他寄了一本米蘭·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遺囑》,是談論小說藝術的書。他讀完之后有種特別的不滿,就是作者絲毫沒有提到現代小說的最高成就:卡爾維諾、尤瑟納爾、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諾、瑪格麗特·杜拉斯。由此可見,王小波對卡爾維諾推崇備至、情有獨鐘,因為這個緣故,我開始閱讀卡爾維諾的作品。
卡爾維諾被同代人稱贊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他的小說,腦洞大得新奇,充滿寓言式童話般的奇幻色彩,結構精巧獨特,看似精心安排但又渾然天成,讓人拍案叫絕??柧S諾還擅于用離奇古怪的幽默諷刺去處理嚴肅的主題,王小波小說里許多無厘頭的幽默是受了他的影響??偠灾?,卡爾維諾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可惜的是,在他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同年,就突發腦溢血去世了,未能給自己的文學生涯劃下一個世俗的完滿句號。
最近看完的《不存在的騎士》,是卡爾維諾《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情節簡單,篇幅不長,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只有寥寥幾個:不存在的騎士阿季盧爾福、馬夫古爾杜魯、熱血青年朗巴爾多、憤怒青年托里斯蒙多以及女騎士布拉格泰曼。全書充滿了幽默諷刺和象征意味,是一本絕對可以稱之為好看的小說。
1-阿季盧爾福:不存在的真實
阿季盧爾福騎士寄居在一副純白的鎧甲里,沒有肉體軀殼,不用吃喝睡覺,沒有七情六欲,更不會被外界迷惑,他只是由意識和意志組成的“不存在”。當國王查理大帝問他如何履行職責時,他回答:“憑借意志的力量,以及對我們神圣事業的忠誠?!卑⒓颈R爾福近乎教條般地恪守一個騎士的行為準則,自律到有些迂腐可笑;書中多次描寫到,阿季盧爾福一絲不茍地完成分內工作,清潔、保養自己的白色鎧甲使之一塵不染,注重事情真相對別人的吹噓毫不留情地加以指正??梢哉f,阿季盧爾福是一個完美騎士的化身,但這樣的人在軍隊里并不討人喜歡。
不存在的騎士阿季盧爾福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為他有引以為豪的騎士頭銜和功績。直到有一天,青年騎士托里斯蒙多出來指證,說15年前阿季盧爾福救下處女索福羅尼亞而得以成為騎士的事其實是假的,他的頭銜也因此摻假。阿季盧爾福為了自證清白,踏上了尋求真相的道路。最后,當他發現索福羅尼亞已經不是處女(其實是個誤會)時,他意志消散,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證明和繼續存在的目標,終于走向森林深處,脫下鎧甲,像一縷煙似的消散在空氣中。
阿季盧爾福式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他可能是從不逃課、從不作弊并勸導作弊者的學霸,是每天準時打卡上下班、工作兢兢業業的同事,是從不吝惜指出別人不該在樓道隨意扔垃圾的鄰居。他們有著超出常人的理性和克制,認真努力,但并不怎么招人待見,他們太優秀了。大多數人做不到自律,也不想被別人約束,甚至厭煩余下的少數人看似刻板、教條的正經,所以《白鹿原》里黑娃帶人夜闖白嘉軒的家時,用一根橫梁打斷了白嘉軒的脊椎骨,讓他從此直不起腰來,黑娃從小就對白嘉軒嚴肅、正派仿佛毫無缺點的大家長形象充滿抵觸心理。
小說最后,阿季盧爾福意識渙散,徹底消失了,讓人有些傷感。雜亂的軍隊中再也不能一眼望見那副雪白锃亮的鎧甲,再也不會有人恪守本分地指導和完成工作。阿季盧爾福是堂吉訶德式的悲劇英雄,他所代表的騎士精神被庸俗虛假的世俗之道所吞噬,不存在的真實被更加巨大的謊言包裹著,這多么荒誕,又多么觸目驚心。絕對理性消亡了,無可避免地被拋向歷史的深處,最終阿季盧爾福只會虛化成一個符號,被人們當作談資,然后慢慢的,慢慢的徹底消失,而軍隊內部依舊混亂不堪,酒色當道。
2-古爾杜魯:存在著的虛無
馬夫古爾杜魯是阿季盧爾福的對立面,他有肉體軀殼,而無精神意志,活著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死了也不會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死,一切行為只是出于本能,仿佛天地初生萬物般混沌迷茫,無一無二。他的存在完全仰仗于別人,軍隊里的殘羹剩飯供他果腹,村民給他取名字使之有別于動物草木,阿季盧爾福奉命收他為馬夫使之擁有社會身份,即使最后阿季盧爾福消失了,他也很幸運地找到下一個主人。古爾杜魯真實地活著,卻是一個巨大的虛無,沒人會注意他們,歷史不會記錄他們,連他們自己都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他們甚至不用死去,因為他們前赴后繼,生生不息,構成了歷史上的“沉默的大多數”。
古爾杜魯是社會一大類人的縮影,他們庸庸碌碌,又忙忙碌碌,每天擠著公交地鐵上下班,開著無聊的會,擔著可有可無的工作,周末在家昏睡,月初交房租還房貸。他們如同喪尸一樣地活著,沒有理想也沒有思想,或許只有在受到老板的訓斥和看到工資條的那一刻,他們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他們也真實地活著,卻也是一個巨大的虛無,隨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無風無浪,了此殘生。
3-朗巴爾多:理想主義的幻滅
青年武士朗巴爾多一出場,就是一個滿懷熱情的理想主義者。他抱著為戰死沙場的父親報仇雪恨的信念投身軍隊,渴望在戰場上左右廝殺,親手手刃敵人,還渴望為尊貴的查理大帝建功立業,被授予勛爵。可是當他真正來到軍隊營地時,他的理想就被眼前的現實一點一點擊得粉碎。朗巴爾多渴望在戰場上與殺父仇人決斗,但根據規章制度,他需要向主管決斗、復仇、雪恥的督察處提出申請;督察處還會根據(逝者)的軍銜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他們對朗巴爾多說:“為了替一位將軍復仇,最佳方式是干掉三個少校。我們可以分配給你三個容易對付的,你定能如愿以償?!倍嗝椿闹嚳尚Γ瑖烂C的戰爭成了游戲,可以根據游戲規則靈活調整策略,這對于初出茅廬的熱血青年而言,無異于當頭一棒。
到了戰場上,朗巴爾多繼續接受殘酷的真相對他的打擊?,F實的戰爭變成教科書的模板,打仗的進程是參戰雙方約定好的,什么時候派出什么樣的人,都嚴格遵照章程??柧S諾不惜筆墨地描寫戰場上的荒謬景象:戰事中途按例是雙方列陣互罵,誰罵的更難聽誰就處于優勢;由于兩邊軍隊語言不通,戰場上的通譯就格外吃香,而他們因為這項本領得到了“免死金牌”,可以在戰場上隨意走動,士兵約定不殺通譯。以及,戰事后半段成了士兵撿拾掉落在地上的物品的盛大狂歡,誰都沒有心思再打仗。朗巴爾多就是在這樣荒謬的戰爭中間接地、荒謬地殺死了仇人。
朗巴爾多的理想徹底破滅了,他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目標。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時,女騎士布拉達泰曼的出現重新點燃了他對生活的熱情,于是他轉而投向看不見的愛情中。朗巴爾多像極了許多人,他們也曾是心懷天下、熱血方剛的青年,被殘酷的現實一點一點磨去棱角,于是他們中的有些人會像朗巴爾多一樣,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標,而更多的則是成為古爾杜魯式的“沉默的大多數”。
4-托里斯蒙多:悲觀主義的覺醒
另一個青年托里斯蒙多,與朗巴爾多形成鮮明對比,他是一個靡菲斯特式的悲觀厭世者。他清醒地看到這個軍隊內部的粗俗混亂,看到真實背后隱藏的虛假,再加上他的身世真相以及不自由的童年,他對世上的一切都持著消極厭惡的心態。他曾對朗巴爾多一針見血地指出,“權力、等級、排場、名譽,它們都只不過是一道屏風。打仗用盾牌與衛士們說的話都不是鐵打的,是紙做的,你用一個指頭就可以捅破?!痹谕欣锼姑啥嗟男睦铮挥心切┥钤谏稚钐幍氖ケT士才是完美騎士,而且因為某些復雜的原因,他們都是他的親生父親。
于是,托里斯蒙多不惜冒著被驅逐出軍隊的風險,向國王坦白了真實身世——他就是15年前被阿季盧爾福救下的處女索福羅尼亞的兒子,是她和圣杯騎士所生,后來才被公爵收養;而由于15年前索福羅尼亞已經不是處女,所以阿季盧爾福救下處女而成為騎士的事情根本是假的。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阿季盧爾福出走去尋找當年的真相,托里斯蒙多也出走去尋找圣杯騎士,尋求他們對自己的認可。
托里斯蒙多的決定,就是勇敢地與過去的一切斷舍離,他不想再活在虛假的身世中,以及由它帶來的虛假榮譽。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父親圣杯騎士身上。托里斯蒙多的結局有了戲劇性轉折,他發現寄托希望的圣杯騎士只是借圣杯之名行不法之事的茍且之徒,他發現以為是母親的女人其實跟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最后幸福地結為夫妻。
小說里還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女性角色,一個是朗巴爾多迷戀的女騎士布拉達泰曼,一個是前文提到的索福羅尼亞。值得一提的是布拉達泰曼,小說寫到她其實與軍隊中那些喜歡酗酒、生活邋遢的士兵并無二致,但是她心中念念不忘對嚴肅簡樸的軍隊生活的渴求,只為了與自己真正的性格相對抗。她的存在只為尋找一個異己者,即不存在,于是她瘋狂愛上了阿季盧爾福,在他出走尋找真相時,義無反顧地跟著他走了。
說到這里,小說的主要人物基本都分析完了。
卡爾維諾是借此探討一個哲學命題,也就是人的生存問題。不難發現,小說里的人物都受到生存焦慮的困擾,并在這種焦慮的支配下做出行動。阿季盧爾福發現自己驕傲的騎士頭銜原來是假的,隨之而來的榮譽也是假的,便找不到任何證明自己存在的真實,于是不得不出走;朗巴爾多因為理想而投身軍隊,又因為理想破滅而心灰意冷,最后因為在愛情中重新找到目標而恢復激情;托里斯蒙多出走是為了尋找他心中真正的希望,是尋求對真實的自己的那份認可。
卡爾維諾在試圖說明一個道理:所謂人的生存本質,不過是一場真實?;蛟S在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自由的人之前,最該做的是爭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