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的時候,給媽媽買了一款珍珠吊墜做禮物,拿到手之后媽媽也很喜歡,但是馬上就問“貴不貴?”,可能很多同齡人都有和我一樣的體驗吧,但凡是爸媽問起買來東西的價格,一定要往少了說,我馬上云淡風輕地說:“不貴呢,網上搞活動,才兩百塊”,實則大家也猜到了吧,實際價格絕對是翻上幾翻的。媽媽想去泰國旅游,平時又節儉慣了,面對報團費用遲遲下不了決心,我義正言辭地勸她:“去去去,我給你報銷!”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濟上逐漸寬裕,我就開始喜歡給親人或愛人買禮物,倒不是說刻意,而是常常會自發冒出來給她們買東西的想法。比如逛街,看到一個合適的衣服,就想著“嗯,這件衣服我媽穿應該好看”就果斷買下,看到文章推薦一個游戲鼠標,就想著給男朋友買一個,他應該會喜歡。慢慢地我發現,當你愛一個人,最自然的表現形式就是為她花錢吧。
小外甥從小是個聰慧的孩子,有一次在他家做客,發現了他一個小怪癖,吃雪糕吃到一半就說吃不完,蹦跶地拿去廚房交給他媽媽善后,過了一會,又讓我給他切開一個蘋果,吃了一半又說吃不完,蹦跶著又拿去廚房塞媽媽嘴里,我給他一個大白眼說:“你以為你媽媽是垃圾桶啊,專門吃你剩下的,以后自己的東西自己要吃完。”小家伙撇撇嘴說:“才不是呢,以前拿雪糕給媽媽吃,媽媽總說貴,讓我留著自己吃,現在我每次吃一半就給媽媽留一半,告訴她我吃不完,她就會吃下去啦。”
聽完小外甥的話,讓我思考很久,小小年紀的他愿意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媽媽,還能花心思想出這些小招數。其實和我們如今為爸爸媽媽花錢買禮物表達愛意是一樣的,甚至更甚一步,我相信對于他的媽媽來說,這半根冰棍一定勝過很多金錢就能買來的禮物,因為里面是小家伙毫無保留地愛,是他僅有的,卻也是他所有的。
愛一個人,想法可能就是很簡單的,我想把我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地給你,只要我有,只要你喜歡。
在感情里,我們常常要說愛情要有儀式感,儀式感落實下來可能就是大到高級西餐廳里的一頓燭光晚餐、一份價值不菲的禮物,小到情人節時的一束鮮花,而一切說到底,就是要花錢的啊。
男人們總說儀式感就是形式主義,其實不是的,愛情里的儀式感是什么?是你在這場感情里投入的心思、精力和努力的表現形式。現代社會,且不說有的女性賺的錢比伴侶多,起碼旗鼓相當的經濟能力是有的,這些口紅、鮮花、飾品,講真,女人給自己花起錢來是根本不手軟的,之所以需要男人來表達,求的莫不是禮物背后的一點關心,一點在意。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少女同時有兩位追求者,在少女生日的時候,男生甲送了少女一枚價值兩千元的戒指,男生乙則送了少女一盒價值兩百塊的蛋糕,聽到這里你可能認為男生乙比男生甲愛的少,連送心愛的人禮物都不選貴的,但是其實男生甲家財萬貫,區區兩千元不過幾天玩樂開銷,而男生乙家境一般,花兩百元可能都要節約好幾天的口糧,你看,愛情并不以金錢與禮物衡量,而在乎心意的重量。
當然,并不是說,男人們愛女人就為她掏光口袋吧,試想,情人節時路邊隨手能買到的300塊一束的鮮花,與她好幾個月前隨口說起想要的100塊的香水小樣,你猜,你的女朋友會更喜歡哪種禮物?是高價的鮮花,還是你時時刻刻把她記在心上?
可能,女人想要的不過是像小外甥手中那一半的冰棍,一種愛的表達,一份不可替代的情誼,一種要把最好的分享給你的心情。
平凡的生活里,需要那些小小的驚喜來點綴,生活需要儀式感,因為生活需要用心對待。而愛人送的禮物,為自己花掉的錢,無疑在對方眼里就是重視與愛惜的象征。
你并不需要太貴重的禮品,不需要太豪華的排場,不需要太大的花銷,而就連最小的心意表達,他都沒有為你準備,怎么能不叫人失望。如果另一半并不是因為經濟原因而不送禮物,沉浸在愛情中的姑娘不妨仔細考慮下對方的愛有多少吧。
為對方花多少錢,相信對方并不會介意,并不是要把生活過成節日,動不動就要用禮物來表達珍重。而是因你把愛人放在心上,自然而然,就想為TA奉上全世界,買禮物、花錢只是我愛你的一種方式。
最后一句,對啊,我愛你,就想為你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