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B站談論房價和就業問題時遭遇群嘲。
他的本意是想勸說年輕人要好好努力賺錢買房,通過奮斗實現人生價值。可是,很多年輕網友卻不想再喝這碗雞湯。
更有甚者開始了很多惡搞,很多帶有詆毀的詞語也是在彈幕上不忍直視。
按說,屢屢因為評論熱點事件,為民抒情和仗義執言的“公知”白巖松應該是很多年輕人心中崇拜和敬畏的最知名的主持人,可是如今,卻多次因為表面一套背后又有深意的言論,成為眾矢之的,也被稱其為“惡臭難當”,真是有些意外。
當代年輕人反感白巖松站在國家平臺看似義正言辭,實則為權貴和既得利益者代言的嘴臉,并不是真正覺得他本人惡臭,只是當一個擁有最高話語權和最優質社會資源的精英,開始用屁股決定腦袋說話的時候,說出來的每一句話就會變成“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或者是“高高在上習慣了,對于他來說平平無奇的話語”,也會變成普通大眾眼中的“白氏凡爾賽”。
而當下又隨著“內卷”再度成為熱議話題,引發了很多普通人的焦慮所在。
近日,在媒體的肆意宣揚中,上海一名不到30歲的清華大學畢業生求職保姆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據該求職消息,發布于5月25日,標題“清華-保姆阿姨【35k】管家”引人注目。應聘者今年29歲,畢業于清華大學,本科學歷,正尋求合適家庭擔任管家工作,期待月薪3.5萬元。并且已經應聘成功。
網友的評價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極分化,一方認為中國最頂尖大學畢業生去做保姆屬于人才浪費和不尊重人才;一方則認為高知人才從事家庭教師或管家工作利大于弊,職業無高低,行行出狀元。
清華畢業生做保姆究竟好與不好,暫且不論,僅僅刺眼的“清華”和“保姆”、“35K”的月薪等字眼就已經讓年輕人覺得扎心。
看過這些新聞后,也有很多不想奮斗的年輕人開始“躺平”,無論對方做出什么反應,內心都毫無波瀾,對此不會有任何反應或者反抗,表示順從。
在白巖松演講現場,有一位大學生提問:“如何看待當代年輕人‘精分’的現象?”
白巖松的回答是,“我們上一代比你們更不幸,你們的焦慮是幸福的煩惱。”
然后就開啟凡爾賽式的連環反問:“難道我們現在指望的是房價很低?然后工作到處隨便找?然后只要喜歡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然后一點壓力都沒有?不會吧?”
短短數十秒內,在“房價”“就業”“婚戀”這三個當代年輕人最為苦惱的話題間反復橫跳。
年輕人對此的反感并不是他的反問,而是高高在上的語氣。
很多年輕人感慨白巖松似乎并沒有親身體會過年輕人“望樓興嘆”的無力、“福報加班”的無望、“相親循環”的無奈。
“當代年輕人對國家的命運前途感到樂觀,但是又對個人的發展前途感到悲觀”。這種悲觀,似乎是如今的白巖松們很難體會得到的。
于是。“躺平”成為當代年輕人繼“葛優躺”之后最佳也是最舒服的姿勢。
階層不同,說話的語氣就會不同。也可以理解為“屁股決定腦袋”,所以,當清華北大畢業生應聘保姆,成為深圳某中學老師的時候,很多普通人的焦慮感就越發強烈。
而那些精英階層們,看似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對對方考慮,鼓勵對方加油努力奮斗,其實則是站在最頂端,占據著最好的社會資源和利益既得者,然后還鼓勵大肆鼓吹讓年輕人好好奮斗,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可是,你再看看如今自覺躺平的年輕人,在上升的道路中,已經沒有多少可以上升的途徑和利益既得了。
也許有人會說,教育是最公平最輕松可以實現階層跨越的途徑。
是的,我也承認優質的教育以及通過應試教育考取好大學,出來可以找到好工作,掙到更多的錢。
可是,既然是優質的教育資源,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爭取,甚至不惜各種手段去搶奪。
高考在即,最近網上一則關于“2021年各省高考報名人數統計表”刷屏。
排在第一位的是河南省參加高考的人數達到125萬,比去年增加10萬左右,這意味著河南的高考報名人數也創下歷史新高。
其次,排名第二到第十的高考人數省市則是:廣東78.3萬,山東63萬,湖南57.49萬,安徽52.38萬,江西49.5萬,陜西32.59萬,重慶24.75萬,上海7萬,寧夏6.2萬。
同時,根據全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人口超過1億人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在5000萬人至1億人之間的省份有9個,分別為河南、江蘇、四川、河北、湖南、浙江、安徽、湖北、廣西。
兩者相比,在2021年高考人數最多的前十名中,河南、廣東、山東、湖南、安徽基數最大,再加上高考最難的江蘇,按照網傳消息的2021年的江蘇高考人數34.2萬,已然是僧多粥少。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因為河南認可接近一億,又是這些省份中全國985、211高校數量和質量最差的,因此,無論橫向還是縱向比較,從河南推及全國都反應出一個嚴峻且不可忽視的現象,優質資源已然集中在一線城市和少數地區。
這就必然加劇優質資源的爭奪。而這種爭奪也必然導致高校“階層”的固化和社會階層的固化一樣,在短期內不可逆轉,甚至會越來越嚴重的馬太效應。
另一方面,富不過三代,三代才能出現一個富翁,也再次應證階層的躍升,是個緩慢艱難的過程,需要幾代人的積累。窮人階層的固化也是一樣的道理。
也正如白巖松所說的年輕人“躺平”和“奮斗”言論中所指出的一樣,除了個別天之驕子和幸運兒,中國真沒幾個從小山村出發,二三十歲就在帝都買房的。
內卷化的越來越嚴重,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更有跨行的降維打擊,讓努力出現“通貨膨脹”。
高房價、高教育成本、高醫療,已經讓當代年輕一族的夢想無法通過真正的奮斗在帝都乃至一二三線城市輕松買房買車,就更談不上擁有夢想和實現夢想了。
有評論指出,白巖松強調他們那個年代的不幸是沒有選擇。但他卻沒看到,年輕人已經被逼進了選擇的死胡同,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時代發展的有利面,也可以是年輕人的痛苦面。如果一個人看不到這一側面就發表觀點,那這就是一種成見。
成見,使他們總是站在一個事物的側面去批評另一個側面。矛盾與沖突,便由此而來。
二十年前甚至更早時期的年輕人只要愿意努力奮斗,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就可以實現階層的上升,但是現在看來,如今的年輕人已經不是自己是否愿意“躺平”這么簡單了,他們是不得不躺平。
誰都想擁有自己的房子,養得起孩子,看得起病,談得起戀愛并相信愛情,現實卻是干著自己不喜歡,但又要糊口的工作;穿著某寶乃至拼夕夕的9塊9或者幾十塊的衣服,最奢侈的時候也就是喝一杯一線奶茶品牌半杯都是料的奶茶,聊以寬慰自己是城市白領;渴望愛情和家庭,卻又對身邊的異性望而生畏。
兩點一線的工作生活,大部分996的早出晚歸,沒有興趣愛好,沒有社交圈,沒有真心朋友,沒有戀愛可談,更沒有存款。
這種內卷化帶來的無力抗拒的躺平依然磨平了如今一屆又一屆的年輕人。學歷歧視、出身歧視、城市歧視、顏值身高歧視,等等等等,都是無處不在的。
年輕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只能通過被譽為最公平最輕松的教育及考試來改變自身的命運。可是如今看來,那些高高在上擁有絕對話語權和社會資源的精英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著看似勵志的話語,乍聽很有道理,點贊數十萬,但是當放下手機,回到現實中時,又不得不處處碰壁后,向無情的現實妥協。
這就是生活!好喜愛這樣的生活!
躺平的年輕人被“內卷”之后,其實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