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新形式訓練說
? ? ? 自柏拉圖以來,許多教育家一直倡導:教育不僅是授與知識,而且在于訓練并形成能力。“形式訓練說”主張教育的目標不在于習得實質性的知識內容,而在于形式性地訓練心智能力。他們的邏輯是:教材是有用的、必要的,是兒童長大成人時必須掌握的。
? ? ? 19世紀至20世紀之間,“形式訓練說”逐漸喪失信賴,代之而起的是“實質訓練說”。“實質訓練說”主張學習社會中有用的知識;豐富和深化兒童在目前的生活環境中業已獲得的經驗,以求得成長。
? ? ? “形式訓練說”旨在使兒童掌握現成的知識、技能,以現成的學術體系學習現成的思考方式。“實質訓練說”則是以現成的成人社會為模型,通過學習社會生活經驗,使得兒童自然地溶化于成人之中,以求得現存社會的進步。
? ? ? 19世紀后半葉的“形式訓練說”以過去的社會、文化為教育的基礎,是“著眼于過去的教育”。20世紀前半葉的“實質訓練說”以現時的社會、文化為基礎,是“著眼于眼前的教育”。21世紀已步入信息化時代,我們必須基于思維的創意與躍進的技術,培養兒童的探究態度與能力,當代的教育必須是“著眼于未來的教育”。所以,當代教育必須有“新形式訓練說”。尋求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的揚棄與統一。
? ? ? 二、直接體驗說
? ? ? 學問中心課程重視認知側面,缺乏對兒童情意側面的考慮。人性中心課程不僅重視“智慧的卓越”,而且重視兒童的動機、興趣、共鳴等情意側面的發展,旨在培育完整的人。隨后興起的體驗性學習活動,讓兒童能真情實感地把握習得的知識。體驗學習是學科學習的基礎,學科學習與體驗學習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 ? ? 人是借助體驗而成長的,作為教育內容的體驗,包括學科中的學習體驗和學科外的生活體驗,兩者作為體驗既有融合部分,也有差異部分。組織好這些體驗,構成有效的學習活動方式,正是課程開發的主題。
? ? ? 三、課程模式說
? ? ? “泰勒原理”是課程發展的線性模式的理論基礎,“多爾原理”是課程發展的非線性模式的理論基礎。“泰勒原理”倡導經過教育哲學與發展心理學兩個篩子選擇教育目的,進而轉譯為行動。是一種基于行為科學的課程理論,過程為目標分析--開發研究--推廣研究--評價研究。
? ? ? 多爾則認為課程編制的要件是構筑豐富的人際關系,要把重點置于反省性思維基礎之上的人格成長,而不是行為變化。多爾設定了四個替代泰勒原理的基本標準或原理:豐富性原理、回歸性原理、關聯性原理、嚴密性原理。
? ? ? 現代課程論的特質是線性的,根植于經驗主義、科技主義與實證主義,它的宗旨在于預測與控制。后現代課程觀表明了一種課程理論的崛起。“課程不是自然的事物而是文化性的”。“課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所生成的有意識的文化活動。一方面,作為學習者個體,無論在精神上、人格上、文化上都通過經驗的積累而獲得身心的發展;另一方面,“文化”也借助每一個人類共同體成員而得到接納、傳遞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