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邏輯》讀書筆記(4)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課程的邏輯》第四章介紹的是課程發展的回歸現象與非線性模式。在本章主要談了三部分內容:1.從"實質訓練說"向"形式訓練說"的回歸:新形式訓練說;2.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直接體驗說 。3. 從"線性模式"向"非線性模式"的轉向:課程模式說。

? ? ? "形式訓練說"旨在使兒童掌握現成的知識、技能,以現成的學術體系學習現成的思考方式。"實質訓練說"則是以現成的成人社會為模型,通過學習社會生活經驗,使得兒童自然的溶化于成人之中,以求得現存社會的進步。"形式訓練說"是"著眼于過去的教育","實質訓練說"是"著眼于眼前的教育",而當代教育必須是"著眼于未來的教育",因此當代教育必須有"新形式訓練說",而"新形式訓練說"實質上是實質訓練與形式訓練的揚棄與統一。

? ? ? 在由"學科世界"回歸"生活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糸統建構課程體系。建構主義是對傳統的學習觀、知識觀,課程觀的一種挑戰和超越。建構主義關注知識的主觀與客觀、知識的接受與發現、知識的明確與默會等關系的辯證統一,主張建構一種開放的豐富的教育關系,展開基于真實的問題情景的種種課程設計。建構主義關注知識與經驗、過程與結果,生成與預設、主動與互動、自立與合作的內在與統一,主張打破"傳遞中心的教學",建構"對話中心的教學"。

? ? ? 在課程發展中,"泰勒原理"是課程發展的線性模式的理論基礎,"多爾原理"則是課程發展的非線性模式的理論基礎。泰勒原理是一種基于行為科學的課程理論,它把課程與學習的關系當作開發與應用、實施的過程來抓。多爾原理則是關注以人格成長為重點的課程體驗。他繼承3R(讀、寫、算),創立了3S(科學、故事、精神),認為課程是生成的,而非預先界定的;是不確定的,但卻是有界限的。這是適應時代要求,需要將"科學"的理性與邏輯,"故事"的想象力以及"精神"的感覺與創造性結合起來。多爾提出了四個代替泰勒原理的基本標準:1.豐富性原理;2.回歸性原理;3.關聯性原理;4.嚴密性原理。

? ? ? 總之,課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所生成的有意識的文化活動。需要通過不斷的積累獲得身心的發展,也需要不斷接納、傳遞和創造。需要學習者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不斷觀察、體驗、思考和感悟,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應該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情境體驗機會,這樣才能避免死讀書讀死書的弊端。

? ? ? ? ? ? ? ? ? ? ? ? ? ? 2017.12.24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