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益慢讀細讀。
本周只看了前九章,雖說懷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的心思,以掃“他科”之盲,讀完少許,亦覺受益非淺。
第一篇是論勞動生產力改良的各種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依照來分配給人民各階級的自然秩序。
從未開化的漁獵時期至如今繁盛復雜的工業時期(亞當·斯密是在18世紀寫的《國富論》),毋庸置疑,勞動生產力產生了質的飛躍,若究其原因,怕是與“分工”脫不了干系。
就拿針制造業舉例來說罷。一個工人,縱令其竭力工作,也許一日造不了數枚針,倘使許數十人分工,計抽線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蹉鋒者一人,鉆鼻者又一人(一枚小小的針便可有如此分工,其他龐大如飛機的分工之繁雜可想而知),一日可以成針四萬八千枚以上,平均下來,每人每日數千枚,較之于不分工,可謂天壤之別。
當然,還有個莫大的好處,分工促使熟練。專則精,精則明。工人洞悉自身技巧后,往往能產生技巧之外的想法,譬如如何將一些不必親歷親為的簡單作業交與他人,由此產生新的更細的分工,譬如如何使自己的作業更輕松,由此產生新的工具,乃至機器。良性循環,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
萬物皆有界,不外乎分工。分工受限制于市場的范圍。市場過小,難與人以終生專務一業的刺激,一是人少,不能給予他眾多的生活需求與便利;而是哪怕他再專再精,所產生的剩余生產物也無人問津。在這種狀態下,他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的剩余生產物,隨意換得自己需要別人勞動的剩余生產物。
因為有分工,所以要交換。而交換,必少不了一枚大家都認可的中間媒介,要不然交換起來頗為吃力。一匹馬換十只雞,那倘使我家雞只有八只,而碰巧你有雞的需求我有馬的需求,咱換不換?------中間媒介可分割。故而產生了貨幣。
有了貨幣,便有了價格。價格可以說是商品交換(價值交換)的前提,必服從一定的原則。如需探究諸商品交換價值的支配原則,定逃不過如下三個問題:
1.什么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換言之,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格的,究竟是什么?
2.構成真實價格的,究竟是怎樣幾個部分?
3.商品市場價格(實際價格)不能與其自然價格(價值)恰相一致,原因何在?
對于問題一,一件商品,它的價值是什么?如果換一種方式問或許更好理解,它的本質是什么?勞動。勞動雖為一切商品交換價值之真實尺度,但一切商品價值,通常非由勞動評定,那如何確定兩個勞動量的比例很難,兩種工作所費去的時間,往往不是決定比例的唯一因素。理應還包括熟練程度、困難程度等。
對于問題二,商品的構成部分有哪些?勞動工資、土地地租、資本利潤。
對于問題三,市場價格和自然價格不一致,但市場價格總是在自然價格附近上下波動。怕是在高中政治課經濟篇上便有提及------供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