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篇,所有的讀者就知道莉迪亞死了。可是,她的家人以為她失蹤了,開啟了瘋狂的尋找模式。幾天后,他們找到了她的尸體。
這只是一個開始,追尋她的死因推動著故事的發展。
一種深深的矛盾,不時的從細微處暴露出來,交織在家庭成員中,緊緊網住每一個人,讓人透不過氣來。詹姆斯對于自己身為華裔的不自信,瑪麗琳對于自己夢想湮滅的苦楚,莉迪亞“任由媽媽擺布”、不敢反抗,內斯默默地追求夢想、沒有家人的鼓勵與支持,漢娜在家中像空氣一般,無人問津。
他們在愛的名義下互相傷害。獨自掩住傷口,在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后,是遍體鱗傷后悄無聲息的一遍遍撒鹽。
最后的最后,瑪麗琳終于發現,自己給了莉迪亞太多的壓力,孩子為了討好她,始終說“是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她的心意。
他們一家人都缺乏溝通。不僅是與外界缺乏交際,家人之間更是缺少交心。對外聯系的缺失,讓他們“隱身”于眾人中,只是外表看起來與眾不同。內部交流的缺失,讓他們自以為每個人都很快樂、朋友都很多,從而維持在不斷傷害的惡性循環中。
家人間發自內心的認同非常重要,搞懂并尊重他人的意愿也很重要。應了那句老話——家和萬事興。
那一天,莉迪亞終于明白哪里出了差錯,想要重新開始;可是,卻偏偏跳進湖里,再也沒能起來。這個結局萬分遺憾,卻也合乎常理。從內容上來說,不會游泳的她,無論如何不可能從湖中心游到岸邊;從情節安排上,莉迪亞的離開,讓讀者跟隨李一家,一起探尋她的死因。
李一家當局者迷,到最后只是模糊地知道了莉迪亞離去的原因——壓力太大,他們肯定不知道,在星光燦爛的湖中心,曾經存在過一個大徹大悟、獲得新生的莉迪亞。讀者旁觀者清,俯瞰了事情的真相,并為此或緊捏一把汗,或扼腕嘆息。
還好,莉迪亞的死讓一家人陷入反思,他們終于明白,錯誤發生在哪里。合群、適應環境不用那么用力,本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其實他人也并沒有刻意排斥他們,只是他們自以為不如別人。
非常開心看到一個明媚、溫暖的結局。李一家將莉迪亞的離去深深埋在心中,鞭策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中。
作為一個想去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詹姆斯——那個同為華人的人——的遭遇對我有種別樣的感觸,總是不經意間輕輕地刺痛了我。
詹姆斯對自己亞裔身份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總覺得自己的膚色是種特殊的標簽。想起著名的疤痕實驗——10名志愿者被分別安排在沒有鏡子的房間里,并被告知:他們會被化妝成面部有疤痕的人,然后觀察和感受陌生人對自己的反應。實驗結果是志愿者反映人們都盯著他們的傷疤看,可事實上他們臉上的“疤痕”早已被抹去。
我沒有在美國生活過,無從知曉身為亞裔的詹姆斯究竟有過怎樣的感受。但作為一個開朗的樂天派,我從直覺上認為,他對于“亞裔”一詞過于敏感,因為自己不是本土人,總覺得別人在看他、有針對他的言行。就像那些以為自己丑陋、很多人在注視自己的志愿者一樣,對于自身片面的認識,深深地扭曲了他們對外部的感知。正因為心中“疤痕”的作怪,詹姆斯在與人交往中,不知不覺的對自己的膚色受人鄙視反復地進行驗證,直到確定自己低人一等。
如果當初能大聲說出來內心真實的想法,那么莉迪亞就不會離去。無聲的反抗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無力,即使在心中吶喊,別人也聽不見。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我們都能勇敢地表達自己,準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溝通順暢,那會節省很多力氣去猜測,更可以避免很多自以為的“為你好”產生。
告白,最好能大聲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