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老師推薦過Ray Dalio 的一本書《原則》,并表示自己也非常認同里面的內容。自己沒有看過這本書,但對其中對原則的意義和運用,深以為然。
我問自己,在生活處事中是否有自己的原則?有,但是,是零星的,眾多的,不成系統的。于是即使有這么多原則,但依然沒有改變太多的現實生活。
為什么原則有用,自己卻不能從中受益,我想這可能和兩方面有關。
一方面,自己只停留在了認知層面,并沒有據此制定自己的行動措施。想想總是容易的,但是想要分辨這個原則是否適用于自己的生活則是困難的。
另一方面,即便制定了原則,也沒有養成定期回顧并復盤的習慣。一條原則融入到我們的行動中,就像一個習慣的養成一樣,是一件需要耗費很多時間的事情。而這個過程必將伴隨著大量的重復練習和復盤。今天我遵守了哪些原則,我違背了哪些原則,哪些原則需要修改,哪些原則需要加強,這些都是隔三差五就要好好梳理一遍的事情。
我自己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也零零散散地記錄了很多自己的原則,有關工作的,有關生活的,有關家人的,有關方方面面的原則。雖然還不是很系統,雖然還在不停地修正,但事實就是:
有原則比沒有原則強;
有零碎的眾多原則比只有幾個原則強;
有系統的原則比有零碎的眾多原則強。
最近單位發生的很多變化,一些是非常積極和向好的,但是環境的變了如果自己還固守以前的行為方式,難免會出現問題,被新時代所淘汰。建立新的原則,認真堅守,積極調整,不斷適應新時代的新情況應該是自己當前最需要做好的事。
一個沒有原則的人,在外人看起來好像是個老好人,誰都不得罪,但只要和他相處了以后,多半都會為這種沒有原則而頭疼。
現有些人在處理人和事情方面游刃有余,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他們便無能為力。不論是早年的創傷,還是成長中的打擊,都可能讓一個人在面對自己的時候,采取非理性的方法,最終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我們最終想要的其實不僅是財富自由,我們希望通過它讓自己活出更精彩的人生。但是如果沒有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即便給你再多的財富,你也會將它們揮霍一空,沒有辦法獲得幸福。
比如說,一些人抱怨自己的自制力太差,沒有辦法達成既定的目標;也有人說自己即便現在賺了很多錢,但依舊不能擺脫焦慮的陰影。要學會如何能和自己平和共處,并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
而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梳理出自己對于每件事的原則。我們之所以在重要的抉擇面前束手無策,就是因為平時并沒有對自己的原則進行過打磨。
整理自己的原則,其實很難,因為時常要面對沖突、失敗與羞辱,這也是為什么絕大多數人其實沒有原則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么絕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有屬于自己的必須堅守的原則的根本原因。
可 Ray Dalio 的《原則》這本書中給我們這些普通人設定了一個很好的起點,他幫我們總結了制定原則的“基本原則”:
這個原則既然這么重要,那它意味著什么?
如果我堅守這個原則的話,有什么事情是我絕對不能做的?有什么事情是我必須做的,不得不做的?
在我堅守這個原則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我是如何克服那些阻力的?
在我堅守這個原則的過程中,我學到了什么?
在長期堅守這個原則的過程中,我吃了哪些虧,得了哪些便宜,總體上的得失如何?
最近工作上的調整又和自己擦肩而過,不管是運氣差還是為更長遠發展考慮,事實已然這樣就應該好好面對。針對下一步工作,希望以下四點原則是自己可以認真堅守和不斷打磨的。
1.嘴嚴。根據長期的工作斗爭經驗和觀察,這一條極端重要。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能說,什么話什么時候能說,什么時候絕對不能說,什么話能跟誰說,什么話跟誰絕對不能說。復雜問題簡單化,說話這個事把握住這一點就可以了,嘴嚴,必須說的講清楚,可說可不說的不說,不能說的就要爛在肚子里。
2.靠譜。
羅胖很精辟的總結過靠譜的含義: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靠譜不是你什么事都能辦成,而是你能辦好這樣的事,每次都這樣,形成一個穩定的預期,不給協作者和領導帶來風險。
在網絡協同的環境下,能力大,不如能力確定。能力越確定的節點,吸引到的連接就越多。連接越多,價值就越大,這是對你靠譜的回報。
“靠譜”這種品質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為啥?因為衡量人的價值尺度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過去,一個人被高度評價,是因為他個人能力強、品質佳。但是現在一個人被高度評價,是因為他能夠更順暢地和網絡協同,甚至能夠領導和發起網絡協同。從網絡的角度評估人,而不是孤立地看這個人本身,已經是我們的一種認知習慣。
3.隨和。真正的好脾氣不是天生的,它恰恰來自于理性的思考。
很多人喜歡爭對錯,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爭執除了影響自己的心情,并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積極的反饋。
能夠想明白“正確”本身可能并沒有那么大價值,才是你邁向心平氣和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太多“正確然并卵”的事情。如果每次碰到這樣的事情,都要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而爭個面紅耳赤,那估計你就沒有任何時間去做正事兒了。
爭執和說服沒有用,不如選擇沉默的包容,性格看起來自然就隨和了。
4.有分寸。只要留意一下日劇就可以發現,日本的人際交往格外注意距離感,哪怕關系已經很近了,但見面還是會點頭哈腰,說話還是會使用敬語,音量總要克制在中等程度以下,行走坐臥總要保持得體的儀態,很少有拍著肩膀大呼小叫、稱兄道弟的時候。不論是誰,好像都有一種矜持,都在存心和別人保持距離。這正是“以禮自防”的一種體現,拉開的距離正是設下的防區。正因為有了這個防區,別人就不會對你過于親昵,自然也就不容易冒犯到你,你抗拒別人的冒犯也會來得更容易些。
孔子說女子和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正是因為這些人往往缺乏貴族修養,缺乏“以禮自防”的意識,和你打交道的時候完全沒有距離感,換言之就是沒有分寸。
工作中與人交往,沒有距離,就沒有了防區,被侵犯的幾率就要大很多。
想清楚,干明白,事事精通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原則是方法也是方向,希望自己能看清形勢,把握機會,獲得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