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談原則,那么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么是原則。什么是原則呢?原則的定義是:說話或行事所依據(jù)的法則或標準。
人的任何行為都必然有自己的法則或標準,沒有例外,那怕是傻子荒誕的行為也必然有傻子自己的法則或標準。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明白原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
原則是如此重要,然而生活中的原則實在太多,如果詳細論述恐怕就得像雷.達里奧著寫一本《原則》了,以我現(xiàn)在的學識肯定是寫不出來的,所以我就談談幾個我的認為非常重要的原則:
1.能分清生活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優(yōu)質的選擇決定優(yōu)質的人生。分得清好壞,更可能做出優(yōu)質的選擇。那么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呢?中國有句古話: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也就是說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就是好的,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就是壞的。為什么呢?因為人是屬于自然的一部分,當然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制約。在這里要強調的是,自然規(guī)律不等同于道德風俗,因為道德風俗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必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也許適用于過去的社會環(huán)境,但不再適用于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
2.追求真理,但不信仰真理。
誠如馬克斯.韋伯所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我們在編織自己的意義之網時,少不了真理這種材料。但真理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未必,要知道:古人堅信的地心說被哥白尼的日心說取代了,上帝造人之說被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否定了,牛頓三大定律之后又有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你敢說你信仰的真理是正確的?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可證偽理論(可證偽的意思不是已經被證偽了,而是在未來可能被證偽)表明,我們只是在越來越接近真理的路上。所以當你為你信仰的真理獻身的時候,就變得比較尷尬了,因為它可能是錯的。
3.問問自己:這是對的嗎?
別人給你建議幾乎是零成本的,但糟糕的建議會讓你在踐行時付出昂貴的代價。在采納別人的建議之前,問問自己:這是對的嗎?最大可能地避免采納糟糕的意見。自己想不明白怎么辦?查閱相關資料,并找自己信任的人咨詢、討論,這樣更能接近事實本身。
4.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人都想不勞而獲,但能夠不勞而獲的卻不是人。人是這樣的,想要有健康的身體你就得三餐規(guī)律、早起早睡、堅持鍛煉,想要有淵博的學識你就得開拓視野、善于學習、積極思考,想要有美好的生活你就得努力工作、善于理財、擁有情趣。就連父母對你的關心也是因為你是他們愛情的結晶,是他們基因傳遞的載體,而且你給他們帶來了足夠的歡樂。不信的話你試試整天調皮搗蛋給家庭制造無數(shù)麻煩,然后再向你父母要錢,你沒被打死算我輸(開個玩笑)。
5.正視失敗,反思失敗。
每個人都會失敗,而且在一生中會失敗很多次,這是現(xiàn)實,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接受現(xiàn)實,應對現(xiàn)實。我們做事往往想一步成功害怕失敗,但失敗在所難免,與其生活在害怕失敗的恐懼中,不如接受現(xiàn)實從容應對。明白了這一點,就更容易正視失敗,反思失敗,而不是失敗之后就去逃避。當你選擇逃避時,請記住,相同的錯誤還會再次導致在你的失敗。如果說失敗是成功他媽,那么反思就是成功他爸,反思和失敗的結合就生下了成功這個娃娃。
6.誠實
當你說了第一個謊后,你不得不用更多的謊言來圓謊,你說了那么多謊言,一不留神就會被發(fā)現(xiàn),從而被打上不誠實的烙印,而生活中不誠實的人付出的成本要遠遠多于誠實的人,所以當你決定撒謊時,很明顯你是智商有問題。當然也可能有人沉迷于撒謊后害怕被發(fā)現(xiàn)的那種恐懼與刺激當中無法自拔,這個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