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那些兩難選擇,初看覺得是個大題目,似乎需要深刻思考或回憶,本能地就想避開。一則因為“畏難”的習慣,二則因為近日正在處理一個棘手文稿,無暇多思其他。低頭卻突然意識到:當下我所面臨的,不正是兩難的局面么?已然身在問題中,怎么能有意繞開這個話題呢!
十個月前,經文友介紹,與一個出版社簽了合同,為一個老寺院景觀寫一冊書,要求十萬字,三個月內完成,他們五六個月內就要出版。主編責編當面說明,這是一套資料編纂性質的書。所以拿了項目策劃書,回來第一步便是依據策劃書要求的內容方向,實地采訪和搜集各類資料,然后關起門來認真寫,按時交了稿子,字數十一萬多。一個月后,出版社要求會面,編輯說:“你的稿子質量很高,文筆好,也很干凈,但內容有些偏了。”我拿出策劃書,申明自己是嚴格按照規定的板塊寫的。編輯答:“策劃書可能沒寫好。你這冊書主要就是寫文物的。……”回頭看書名,我也認為這個書的確應該只寫文物。于是又花費二十多天時間,把原來關于發現發掘過程的縮減刪除,再將文物擴展開,加寫幾萬字,第二次交稿。編輯看后說:“總體沒有問題。不過我們這是文化普及叢書,重點需要有故事性,可讀性,希望將文物全都融入故事中…”我當時覺得這簡直沒有可操作性,拒絕修改。過了兩天,想想還是改吧,針對歷史事件,不能隨意編造故事,但可以處理得有文學性一些,可讀性應該就有了。經過一番整理調整修改,終于于上個月交了第三稿,滿以為徹底結束了,結果一周后,編輯又來電話,卻是查重問題!關鍵是編輯言語中對這套叢書的定位悄然變易了,說是“歷史文化散文”,不能有那么多的引用重合……至此,我徹底沒脾氣了,真的想放棄。作為一個修行人,我不想與人爭論。心里明白,再多的辯解都沒有什么實質意義,無論過程中孰是孰非,結果都要作者自己承擔。如果就此終止,一件事情不能善始善終,終歸是缺憾,也顯得我好像不負責任。而如果繼續修改,工作量太大,整個行文方式都要改變,幾乎等于重寫……現在,我該堅持還是放棄?
所謂選擇,當真是任何人都避不開的,取與舍,堅持或放棄,是我們每天的工作生活都需要選擇的,而我們的生命狀態,正是選擇習慣的結果。有些選擇無傷大雅,只需遵循一個人的性格喜好。而有些選擇是疼痛的無奈的,比如情感等。有些又是艱難的糾結,堅持很難,放棄更難,比如我現在面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