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93-441
上一章將到信息不對稱,人既要相互合作,又要防止互相欺騙。本章從這個視覺出發來解析企業的本質。
1、 工作or創業:這個命題經常被提出來做權衡對比。工作意味著放棄很多自由,還能遵守各種規章制度,自己單干更隨性,那為什么還是很多人選擇企業?主要是因為交易費用大小的博弈。企業中每天跟熟悉的同事工作,配合度也高,而單干的話意味著要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沖突等,選擇自主創業的人必須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會權衡沉沒成本和邊際效益的關系。企業的存在最主要是因為團隊效應,當把一組資源,湊在一起,所產生的效用比單個資源的效益更大,這就是團隊效應(組合效應),在日常生活化中也同樣存在,比如兩樣菜色搭配、舞臺表演、健身鍛煉等。經濟學家認東西組合后,為團隊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把會無中生有產生一些新效用。
那作為一個團隊,如何判斷單個成員的貢獻率呢?誰的功勞大,單個成員的收入取決于他對團隊的邊際貢獻。這又是隱性的,無法單純從表面上識別,只能通過KPI或者其他制度進行考核,從而讓能者多酬,從而再次激發單個成員的邊際貢獻。
2、 資本和勞動力,誰適合當老板(亦可理解為領導者):
用三個原則來說明:在企業中,是資本家強還是勞動力強?答案是弱者當老板,怎么理解?像前面的例子,加盟店更容易欺負總店,因為加盟店的各種行為舉止會影響到品牌,所以總店是弱者,同時它為了保護權益,才會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此來加強自身地位,消弱加盟店的地位。
資本家創辦企業要發展,他必須有建好的工廠、生產線,資金已投入進去,沉默成本已經出現,沒有退路;而勞動力企業關門與否與他們無多大關系,頂多換另一個老板。所以資本更容易被欺負濫用,而勞動力更容易偷懶。現在企業文化越來越多種多樣,也更人性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勞動力利益向資本利益看齊。這是第一個準則。
第二準則是區分專用資源和通用資源:專用資源指高度依賴于所在企業平臺的資源,比如汽車制造工程師、餐廳廚師,專用資源需要在特定平臺上才能發揮作用,所以離開現有平臺,他們選擇的余地就小了,所以他們更關心企業的成敗;通用資源指無論放在哪個企業平臺都能發揮差不多功能,收獲差不多資源的人,比如保安、清潔員。
第三個準則固定收入和剩余索取:能夠明確衡量價值的人用固定收入,難以用固定方法衡量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當自己的老板,比如投資者、企業經理人等,這種就用剩余索取的方式,拿企業剩下的收入。
3、同工同酬是否可行:競爭之下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會趨于消失。比如男女找個100元的工作,假定所有老板都喜歡男工,那女工就剩余。但是老板又同時喜歡錢,這時他招一個廉價又優質的女工做同樣的事只需80塊,成本降低,競爭力就提升了,其他企業也會運用同樣的方式,所以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會趨于減少和消失。
再來看同工同酬是否可行?假設必須支付同樣的報酬,企業會招什么條件的人?具備經驗豐富、能力強、團隊協作等是首選,所以那些競爭力比較弱的人就失去競爭優勢。這就回導致事與愿違的結果,嚴重的話,在同工同酬下很多弱者連工作都找不到。
還有一點是否實施最低工資法,需求第二定律提到,人是有彈性的,當價格過高時,會尋找其他對策。如果實施最低工資法,企業勞動成本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增加機器的投入,或者搬遷到成本更低的地方,這時人工勞動需求就減少,就會導致失業。同時這種情況也會剝奪窮人自立自強的機會,道理類似上面同工同酬下的舉例。
市場經濟中,特別是在中國勞動人口眾多的情況下,采用何種薪資制度,不僅關系到能否使更多人就業,而且也會影響到社會分工的協調性,進而影響整個社會能否穩定向前發展,所以必須站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