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Y君是我的發小,得知他父親患癌的消息已經是去年夏天的事了,這一年時間里,他們一家人把房子賣掉,借住在親戚家,全國有名的腫瘤醫院幾乎看了個遍,目前還欠著幾十萬的外債,Y君和談了三年的女朋友分手了,他說不想連累人家,我在打這些字的時候,他下了班正在去做兼職的路上。伯父已經放棄了治療,說什么也不去醫院了,Y君說他還沒有放棄,只恨自己沒有三頭六臂,不能掙更多的錢。
講到這,可能你會覺得有些壓抑,然而人生固然有她令人歌頌的燦爛,亦有讓人無法承受的重擔。這件事情讓我反思:人生是如此的脆弱,我們的生命缺乏應有的保障。那么我們該怎么辦,靠社保么?要知道社保的覆蓋范圍是有限的,它只是一種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如果碰到上面那種情況,社保幫不了我們。想來想去,商業保險是我們必將選擇的一條路。
一個救命的饅頭
伯父生病之前,Y君算是我們幾個朋友中過得比較寬裕的,花錢也常常大手大腳,基本上算是月光族,與如今的他簡直判若兩人:恨不得化身葛朗臺,再抱個聚寶盆。我想他現在一定后悔著為何當初自己每月沒存下一點錢來,為什么沒給伯父買上一份保險。很多人會困惑為什么要買保險,下面這段來自雪球大V飛泥翔空的話也許能給你一點提示:
“人為什么要買保險?因為對于同一個人來說,同樣的錢,效用是不同的。就像吃飯,吃8個饅頭人會覺得飽,但第8個饅頭和第1個饅頭的作用截然不同,對于一個快餓死的人而言,第一個饅頭是“救命”用的。
錢也是一樣,買保險雖然從純數字上看可能是虧的,但是大部分保險的真正意義,是用平日里豐衣足食的那第8個饅頭,去換快餓死時的那一個饅頭。從邊際效用的角度看,是劃算的。因為越是接近0的資產,所產生的收益越大,效用越大。以前的農民遇到天災后,最需要1萬元錢去買第二年的種子和肥料。所以如果能用好年景富裕的一點錢,去換大災年的這第一個1萬有著最高的收益和效用。”
知道下雨,請備好雨傘
如果時光倒回到兩年以前,也許伯父會給自己買上一份保險,如果知道要下雨的話,肯定要備好雨傘。人這一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主要分為疾病的風險和意外的風險,據統計,中國人一生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高達72%,中國每年因交通意外死亡的人數就達到20萬。風險就像陰天時候烏云里蟄伏的雨水,隨時準備降臨在我們頭上。那么為了應對風險,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1.避免,我們可以不出門來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
2.減輕,通過乘車既安全帶減輕風險帶來的傷害
3.接受,花光所有積蓄甚至欠一屁股債自己承受風險帶來的損失
4.轉移,把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
顯然買保險是應對風險最有效的方式。
那么保險是如何分類的呢?
可以說保險的種類繁多,所以我們在選擇保險時會面臨不知如何做出選擇的問題,拋開對每個保險的定義不談,買保險應遵循一下原則:
1.先保障,后理財
前面說過了,保險是幫助我們轉移風險的工具,那么理財的功能就是次要的。也許你要說:既有保障又能理財,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首先,羊毛出在羊身上,你得到的收益其實就是保險公司拿了你的錢去投資分給你的一些利息。其次,反過來說,那些所謂的既有保障又兼顧收益的保險其實就是兩邊都做的不怎么樣的產品。通常保額不高收益比較低。
2.保障類產品才是自己和家人急需的
如果你家財萬貫,那么各種產品都可以買,但是大多數普通家庭的第一需求不是理財而是得到一份保障,這個時候保障類產品就優先于其他產品。
3.優先給家庭經濟支柱買保險
一個家庭的成員,從老人到小孩子,似乎都有優先買保險的理由,而我們的角度應該是:家庭中的什么人出了問題會嚴重影響到整個家的命運,顯然是家里的經濟支柱。
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有了保險,我們的生活也就多了一層保障,現在Y君最應該做的,是給他自己買一份保險,因為整個家庭的重擔都抗在他一個人的肩上。生活畢竟還要繼續,明天太陽,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