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時候,有時候,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么會永垂不朽……”
初見《有時》這本書,書名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紅豆》的經典歌詞。與《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約定》、《浮躁》、《曖昧》、《唱游》等有著鮮明林夕特色的歌詞相比,《紅豆》不算曲高和寡,算是相當“爛大街”的一部作品;就表述手法而言,《紅豆》的歌詞,抒發的是對盛情不再的遺憾,頗有些喃喃自語的味道。但終究出自鬼才林夕之手,上述幾句歌詞,婉轉悱惻且意味深長,“一切皆有時”、“沒有什么會永垂不朽”,寥寥數句,道盡了宿命面前的無力感與接受一切后的釋然。在QQ和開心網還沒有被微信取代的年代,這幾句歌詞簡直就是個性簽名的不二選擇,是文青唏噓“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標準注腳。
懷著對舊時光的不舍與喟嘆,我翻開了這本書。我一向對書籍的裝幀風格和封面的色彩設計有著較為偏執的挑剔。對我來說,封面的名人推薦語和腰封上大字號的“聯袂推薦”往往會讓人有審美疲勞之感。而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約、清新、明快,我甚是喜歡。封面上,“有時”兩個大字鋪陳在一片年輪的細紋上;在年輪的一邊,一株細小的樹苗正在抽出嫩芽。厚重的年輪與新生的嫩葉在同一個時空中神奇地并列在一起;一圈圈年輪飽含著歲月的風霜,而未來,就在那一片片綻出綠色的嫩葉里。
回味過去,希冀未來,珍惜當下,品味“有時”。
———這便是這本書給予我的整體印象。由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有時》,是作者徐瑾的一部隨筆作品文集,收錄了作者“陸陸續續寫了十來年”的28篇隨筆,文章內容涵蓋面甚是廣泛,有作者讀書的感想和書評,也有作者對一些類別電影的觀影感受。
02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矏塾袝r,憎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在序言的開頭,作者引用圣經和合本《傳道書》中的段落為本書定下了基調:凡事皆有定時,我且觀察、記錄和思考就是。從兒時讀《安娜?卡列尼娜》時懵懂的感嘆開始,隨著年歲的增長,作者漸漸明白: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必然的答案,有的時候只能回答:無關對錯,只是有時,譬如愛之絢麗徒勞,老之卑微枯寂,救贖之虛妄可能---這構成人生不同況味的寫照,也是本書的三則主題?!?/p>
作者徐瑾是“85后”,面對“愛”、“衰老”、“救贖”——如此宏大的人生哲學命題,自身經歷肯定給不出她想要的答案。于是,年輕的作者選擇了閱讀,爭取在閱讀中與大師對話,為迷茫尋找出路。馬爾克斯、菲茨杰拉德、村上春樹、太宰治、奈保爾、王爾德、奧威爾……,作者涉獵甚廣,并在閱讀中記錄、觀察、思考,寫出了這本書。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設備以及一系列寫作網站的興起,伴隨著“碎片化”閱讀,短篇網文寫作方興未艾。很多網絡爆文篇幅大都不長,慣用的結構是分享一則故事,提煉出一些頗含意味的人生哲理,行文輕松簡潔。
與將“網絡爆文”結集出版不同的是,作者的這本隨筆集,均沒有涉及到她的個人經歷。相反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此問題也有自己清晰的思考;她認為,在中文寫作圈很流行的“非虛構寫作”,“或許是一種失真年代的求真焦慮”,如何對抗這種焦慮?答案也許并不唯一,但深度閱讀與思考肯定必不可少。這本書中的篇篇文章均可見作者日常閱讀涉獵范圍之廣;行文的字里行間也可看出作者積累的豐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她的思考并不從瑣碎、狹隘的個人經驗出發,而是反復強調:“對于偉大作家而言,他描述的必然是我們生活的一切以及尚未意識到的一切,這就是最偉大的真實?!?/p>
陳忠實在《白鹿原》的扉頁上引用了巴爾扎克的名言:“小說被公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虛構類的偉大小說,出于現實,高于現實,又飽含著偉大作家對于人生及命運的質問及反思,確實是我們了解人生、讀懂命運的絕佳途徑。馬爾克斯在與門多薩對話時也說:“小說是用密碼寫就的現實,是對現實的揣度。小說中的現實不同于生活中的現實,盡管前者以后者為依據。這跟夢境一個樣?!?/p>
03
懷抱對大師級文豪的敬意,作者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體會大師的愛情觀;看過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后又去看菲茨杰拉德的小說,并將小說與《挪威的森林》巧妙類比:
“兩本偉大的著作都發表在兩個社會(美國和日本)的烈火烹油之際,卻能夠透視出即將到來的零落成泥”。
這樣的評價與思考在書中比比皆是。在這個浮華的時代,閱讀這樣的文字就像是聆聽一朵花開的聲音,并欣喜地感受到花朵盛開后的滿屋馨香。
從《挪威的森林》開始,到村上春樹陪跑諾貝爾文學獎的這些年,閱讀村上幾乎成了文藝青年們提升格調的速成法則。但是,正如村上春樹在《無比蕪雜的心緒》中所說:
“文學提供的是多尺寸的鞋碼,大家要試很多也未必合適,但卻覺得好像有‘某種意義’。”
通讀村上的作品后,作者對于“青春的痛楚、抗拒、成長”有了自己的思考,并且最終指向那個終極的哲學命題:認識我們自己。就了解和認識我們自己的方法上,作者引用了卡夫卡的話:“我想,我們應該只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除了通讀外國文學,作者的涉獵相當廣泛,在對周天籟作品的解讀中,將《亭子間嫂嫂》和《海上花列傳》做一類比,后者曾經得到張愛玲極高的評價(張愛玲曾經感嘆:《水滸傳》被腰斬,《金瓶梅》是禁書,《紅樓夢》沒寫完,《海上花》沒人知道),對“娼妓文學”做了開展有趣的探討;通過電影和小說《青蛇》解析李碧華作品,慨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三生三世三界中體會癡男怨女的悲歡離合?!稅墼谖髟啊芬晃膭t是對于《詩經》中愛情的解析,帶領讀者走進西元前先民的愛情世界,也體現出了作者扎實的文學功底。
04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大師的經典著作可以幫助我們讀懂愛情,也帶我們直面人生孤獨的蒼涼底色。馬爾克斯、川端康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從大師們的字里行間尋找他們的態度,即“贊美年華的老去”。
如今的我們動輒感嘆自己“已老卻事業未成”,在真正飽經風霜、歷盡滄桑的老人面前,多少顯得有些矯情。我非常贊同作者書中的一句話:
“現代社會吹捧年輕,其實還是浮躁。原因之一是部分老人失去自信意態之后的失態失儀,而據此找到的年輕人無非是迎合老人的投機之輩而已??从?,說起老年貴婦,都是說越臨近凋零而越發美麗,所謂夏日最后一朵紫羅蘭?!?/p>
而我們呢?非虛構的“私人記憶”分享漸漸在網絡上方興未艾。很多所謂的作者,沒有結婚就教讀者如何權衡婚姻中的利益得失;談了幾場戀愛就變身情感專家,以歷盡滄海桑田的口吻為后來者們指點迷津;還不到30歲,就舉起張愛玲曾經的激揚之語“出名要趁早”為自己出書立傳……很多人掀起一些浪花后又沒了聲音,后浪推前浪,我們是不是少了些許從容?
05
通過閱讀,作者塑造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樣通過閱讀,作者確定了自己的方法論。在“關于救贖”部分中,作者繼續向讀者分享自己在閱讀的漫長歷程中積累的點點滴滴:探索日本作家太宰治的懦弱與驕傲,從奧斯卡?王爾德遭受審判的際遇思考“異端”之含義,從而引發對于宗教、社會、政治、哲學的思考。
思考的深度與否暫且不表,就作者文中對于名家宿儒觀點的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看,足可見作者在生活中是一個勤于思考、勤于記錄,涉獵廣泛、愛好多樣的年輕人。文中隨處可見作者日常閱讀中的深刻感悟與思想的靈光一現,有對于理性的思考、對于“絕對正義”的發問,還有觀察和體悟身邊世界轉變的隨筆記錄。
前段時間,我曾經讀過一本名叫《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小冊子。日本作家奧野宣之以精益求精的“筆記本讀書法”向讀者分享提升閱讀效率的方法。在第一部分“如何用讀書筆記塑造‘讀書生活’?”里,奧野宣之認為,要做到買書時不被言過其詞的廣告和名不副實的銷量排行榜左右,最佳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隨時隨地列購書清單”的習慣,具體方法就是:通過廣告、他人推薦、名人介紹積累自己的購書清單,購書時“有的放矢”。
讀完這本書后,我的“購書清單”大大地擴充了。說來慚愧,雖然也曾在豆瓣等“文青聚集地”混跡多年,但太宰治、奈保爾,包括菲茨杰拉德的著作我卻涉獵甚少,僅有的接觸也只是浮光掠影,并未深入閱讀過。享受完了這本“獻給萬千文藝青年的饕餮盛宴”,我要踏踏實實的去讀書了。
談到提升空間與瑕疵,那么也斗膽多說一句:作者的某些文字表述尚有需要琢磨的地方。但誠如作者所言,這本書收錄的文章是她近十多年來陸續寫就的一些隨筆。我相信,作者是有意保持著自己十多年前文字的本來模樣的。回首相望,從“此時”望向“彼時”,看著自己當年的文字,那些逝去的時光,又何嘗不是我們生命中的'有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