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管理時間是個偽命題,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只能管理自己。讓自己在合適的狀態、合適的情境下,做合適的事情,這就是時間管理的”精髓“。
1、不完美法
以前寫東西的時候,無論是工作上的報告,還是生活中的隨筆分享,事前,總是花費很多時間在構思上。說是構思,其實是思想在“空轉”,想了很久,遲遲沒有下手,一段時間過去了,什么也沒寫出來,效率很低。后來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心想是該改變了:不管太多,先寫再說。
就是,先把自己想到的大略框架寫出來,讓思想文字化,再修修補補。在回顧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時,常常會有很多的閃光想法跳出來,這樣,一篇文章在“結構化”修補中會越發“完整”。相比以前大大提升效率。
我把這種時間管理的策略叫做“不完美法”,先把事情做個雛形出來,再去完善它。這個策略不只可以應用在寫作上,也適用做其他事情:別拖了,先做再說。
2、清單檢查法
清單檢查,歷史悠久,卻非常實用。你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各個方面,創建各類清單,比如,出差清單、工作日出門清單、日常工作清單、購物清單…我把使用清單,就做”清單戰術“。清單檢查法的優勢除了避免遺漏和遺忘外,還在于可復制性。
一張出差清單,每次都能讓人在準備出門的物件時,省下不少時間,而且這張清單一直可以用;如果想到還有什么東西需要加進去,可以及時完善清單,下次可以再省下時間,如此正向循環??梢姡鍐螜z查在時間管理上簡直就是一把利器。
3、能量適用法
因人而異,每個人一天中有個特別高效的時段,有人稱之為”黃金時段“。在這個時段做事,有如神助,可以用來做比較費精力或者非常重要的事。有高效就有低效,比如我在午休剛過之后,精神不在狀態,喜歡做一些容易上手的事。容易上手的意思是,可以不必費腦力去做。例如,搜索一些資料,執行一些”體力活“。這樣能讓低效時段做出高效的事來。所謂低效,就是能量用在錯誤的事情上。等狀態來了,再去做計劃中重要的事。
如果有意識地留意自己每天高效和低效的時間段,讓自己的能量用在相適應的事情上,提升效率立竿見影,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時間管理策略。
4、核心目標管理法
在要做的事情中,哪件事是最重要的?哪件事完成后最能體現價值?要做的這件事,哪部分是最核心的,需要花費最多時間的?
不怕路遠,就怕沒有方向。有了目標,可以讓我們無視那些占用我們時間的事情上,比如,領導不合理的要求,如果自己有更重要的事,可以拒絕或延后處理,專心用在核心目標事情上;我相信,一個人愿意浪費很多時間在刷微博微信上,一定只是還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目標是什么。
《孫子兵法》里認為,百戰百勝的將軍不足掛齒,一戰而定的將軍才是英雄。做事,也要一戰而定。所要戰的,就是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