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看這部劇?
由于之前看過幾部非常不錯的日劇,所以我對日劇是比較有好感的。但是,在《東京女子圖鑒》剛出的時候,并沒提起多大興趣去看,大概是之前看first class被“嚇”到了,想著會是差不多的劇目。
直到我最好的閨蜜Q多次給我“強安利“的壓迫下,我花了一晚上時間,一口氣把這部11集的短劇看完了。看完之后,我大約明白了為什么她一定要我看這部劇,而不是身邊其他閨蜜——沒錯,她擔心我變成綾,或者說她擔心我在十年后遭遇和綾一樣的不安處境。這種不安的來源也很簡單——無法尋得陪伴我到老的合格伴侶,而迷失在塵世的光影中。
擁有這種簡直比我家人還要急的閨蜜,是一種幸福。但我還是想誠懇地請她放心,我的能力和運氣可能并不如綾那般強,能夠在完全不借助外力地情況下,獨自打拼十幾年,完成華麗變身。俗人如我,非常渴望尋得陪伴自己到老的稱心伴侶,那么如果對于事業也不上心一些,最終真的成了一無所有的“大城市流浪者”,豈不是更不知如何自處?
因為,你根本無法成為綾,也不會有她的”當下苦惱“。
對于大部分彈幕里說有同感的姑娘來說,我覺得擔憂似乎過早,想要成為像綾一樣的女強人,你可能還早呢。或者說北上廣能給你的機會,遠比東京的可能性小。(為什么呢?北上廣消費、房價高。收入和東京比?待考。如果你感興趣去霓虹發展,可以認真去研究一下,但據我在東京工作的同學反饋,同樣對外地人,他覺得東京比上海更friendly。)
所以,你也大可不必擔心自己如何華麗地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與隆之(商社精英+富N代)戀愛;你也不會有機會做帥氣和服叔的小三兒,獲得學會用最奢侈的方式打開世界的機會;你單身到40也不一定能睡鮮肉、還被鮮肉反轉,狠狠打臉“什么是現實“——你更應該擔心的是如何直視自己的欲望。
人有欲望從不是稀奇的事兒,想要在米其林三星約會、喜歡1.8w一條的禮服,這并不是什么出格的事兒。這部劇里女性可謂非常有代表性,品牌經理(抱歉我真的記不住名字)、出身港區的”公舉“們、綾的前同事、綾在豐州的鄰居們——我個人淺見是每個人都要知道“你想要到哪里”,這是你應該捫心自問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應該每個人都曾經在這個問題里深深掙扎過:關于我這輩子到底應該干我喜歡的事兒,還是應該在企業找份工作好好賺錢?矛盾在于哪個是你的核心價值觀,也就是說哪個給你帶來的心理收益會更大?這個問題非常深沉,有的人直到人生都快結束了也沒想通。
有一個看起來還蠻可行的方法:
首先,對于兩種選擇,你需要理性地了解自己所處位置可能面臨的困難以及可能的結果。
然后,感性的部分來了,想象一件對自己非常具有挑戰(比如蹦極、走鋼圈、從瀑布跳下去、3天不吃飯等)的事情,你會為了哪個可能的結果去冒險做這件非常挑戰的事情。這個想象也是非常消耗腦力的,如果真的想不明白,我推薦你真的去試一試對自己很有挑戰的事情,然后你可能會發現“一切都是虛無”。哈哈哈哈
但這里你也許會被其他的一些核心價值觀給綁架,比如說想到收入不穩定,你會自動聯想夫妻吵架,從而退縮。因為,家庭也是你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下面,我們回過來看看綾“最初的夢想”,打一下臭男人的臉
預約不上的餐廳
做代理商的男友
有意義的工作
六本木之丘
東寶影院的夜場電影
兩日一夜的箱根旅行
海瑞溫斯頓的婚戒
幸福的婚姻
這種愿望發生在偶像劇or童話里,是可愛的;發生在都市劇里,就是拜金的。所以在和臭男人們相親時,還是把自己的理想生活描繪成“兩個娃,三只狗”,可能勝算更高一點!
像綾這樣的東京女子,可能還算都市女青年比較好的一種可能
在我看來,綾完全具備這個俗世對幸福的硬件要求。如果她愿意的話,找一個老實的男人二婚、領養一個孩子,也就基本滿足了大眾社會對幸福定義的標準。關于職場上的可能性(創業、升職之類的)我們在這里不多說,因為這部劇本身對職場的描述也是很少,更多還是在描述女生的欲望與內心和平這個課題上。好在結尾綾并沒有自艾自怨,其實換成一個40歲的男性擁有綾所擁有的一切,不說飛黃騰達、人生巔峰,但想活成別人羨慕的樣子是絕對輕松的一件事兒。所以,感謝編劇在結尾還是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永不停步、為自己的欲望而戰的“大齡都市女青年”。
尾聲
寫完這篇文章,感覺自己好像在思考人生的道路上走遠了。我還是個25歲單身女青年,并未體驗過兩個人組建家庭的快樂,所以,可能言語中有些欠成熟與過分自強,還感謝各位不喜勿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