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一百二十七):非莫非過于修飾非,過莫過于文過。
在北洋軍閥的名角兒之中,段祺瑞雖然沒有多高的學歷,卻是一名有著旅德經(jīng)歷的“海歸”。不過常人眼中的段祺瑞,實在不是一個有著翩翩風度的場面人物,他的隨意和散漫,以及他呈現(xiàn)的樸實和不拘小節(jié),更像是老家合肥鄉(xiāng)村隨處可見的農(nóng)民。在這一點上,段祺瑞一點也不像當年的老上司李袁二人。翰林出身的李鴻章,倜儻儒雅風度翩翩自不用說,而袁項城即便是身材不高,不過仍以他的氣度和沉穩(wěn)表現(xiàn)出很大的氣場。除此之外,李鴻章和袁世凱還有著很強的幽默感。相比之下,即便在年輕的時候,段祺瑞的個人生活,也是邋里邋塌。
在很多人眼中,這位“北洋之虎”經(jīng)常就是衣冠不整。即使是西裝、戎裝或禮服,穿在他的身上都會弄得皺巴巴,全沒有“挺刮”的樣子,至于西裝的領(lǐng)帶,段祺瑞從不會擺弄,每次別人把領(lǐng)帶系好戴在他脖子上之后,不到一袋煙工夫,便會別扭在一邊。雖是行伍出身,段祺瑞卻不是一個嚴謹?shù)奈浞颍綍r喜歡隨意裹著便裝在身,在家里時經(jīng)常是一件長衫,頭上頂著一個沒有帽疙瘩的瓜皮帽。在生活上,段祺瑞還有一個特點,在家中吃飯喜歡單開伙食,不和家里人一同進餐,對于飲食不講究,有個一葷兩素就能對付過去。
至于性格,段祺瑞似乎一直帶有某種武夫的堅毅和古板。他不茍言笑、不怒自威,對待手下要求很嚴格,平時很少開玩笑,愛較真。這樣的性格,使得段祺瑞除了北洋舊部及一幫老友之外,很難交到新的朋友,尤其是和善于沽名釣譽的文人相交。但是,段祺瑞在用人上更是因為態(tài)度使然,不得不面對得失問題。段祺瑞用人的長處,是從不推卸責任,勇于為下屬擔責。以其勇于負責的態(tài)度,為他的幕僚或部下所敬重,因而段祺瑞幕僚的忠心與凝聚力自然可鑒。就拿徐樹錚擅殺陸建章之事,段祺瑞仍是與近乎整個北洋團體為敵,袒護著徐樹錚。
他一方面使盡渾身解數(shù),安撫陸建章的家人和其他北洋軍閥首領(lǐng)。另一方面又要求自己的“馮四哥”馮國璋在方樞擬就的命令上蓋印,從而卸掉徐樹錚身上的責任。徐樹錚自然感念其恩,從而殫精竭慮地為皖系軍閥集團而奔走。而段祺瑞用人的失敗之處,在于對下屬過于信任。芮恩施說:“段的智慧和正直,令人尊敬,但他在選擇助手方面卻缺少幸運。他親近的顧問們,在京畿和各省,都會給他制造不少麻煩。”這自然包括段祺瑞委任的湖南督軍傅良佐,原希望他能迅速解決那里的一切困難,但是湖南并不歡迎傅氏,也讓全省對段和北洋中樞的威望表示不滿。此外還有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吳光新。
最終,要說此人既無遠見和眼光,又乏軍事才能,無勇復(fù)無謀,是地地道道的平庸之輩。然而皖系軍閥和段祺瑞一生事業(yè)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與他這位“小舅子”有關(guān)。皖系軍閥中對吳光新頁頗有微詞,段祺瑞曾邀幾個親信在家中打牌,閑談到“武力南征”的往事。曾任陜西督軍的陳樹藩直言:“老師一生許多事,都誤于吳三爺。”段祺瑞便說:“小學生又在亂說,小學生又在亂說。”因為陳樹藩是段為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總辦時的學生,段祺瑞用笑話的方式來解答,還是有袒護吳光新不肯認錯的意味。這與“成也又錚,敗亦又錚”相比,更是一種護短的人情禁錮。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菜根譚》、《段祺瑞的心事》、《江淮文史》